早期失智症難診斷 「葡萄糖正子造影」照出9成準確率

▲失智症正子檢測。(圖/記者嚴云岑攝)

▲早期失智症難診斷,「葡萄糖正子造影」照出9成準確率。(圖/記者嚴云岑攝,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每13人就有1人失智,但因為大腦在早期不會出現顯著「異常」,難以用電腦斷層(CT)及磁振造影(MRI)確診。三軍總醫院引進國外技術,利用正子造影(PET)偵測腦部葡萄糖代謝情形,再注射藥劑觀察腦部類澱粉蛋白沈積,揪出早期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準確率高達9成,讓醫師可及早針對疾病類別對症下藥。

失智症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除了記憶、認知功能退化程度比一般老化更嚴重,還會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時足以影響到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而在失智症患者中,有7成為阿茲海默氏症,其他常見的包括額顳葉行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與血管型失智症等,若及早確定病症,也能幫助家屬先做準備,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失智症正子檢測。(圖/記者嚴云岑攝)

▲電腦斷層掃描難以發現早期失智症腦部異常。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醫師林子凡表示,失智症診斷除了安排認知估能評估(MMSE)與抽血外,影像檢查也扮演重要角色。不過,目前民眾熟知的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主要是尋找構造性的病變,如額葉與顳葉腫瘤、水腦症等。阿茲海默症雖然有海馬迴萎縮,但需要10年才看出明顯差異,因此不能視為診斷標準,此時就要利用功能性影像協助判斷。

林子凡提到,功能性影像主要有腦部灌流掃描(SPECT)與正子造影(PET),檢查目的在呈現腦部各種功能變化,如血流、細胞新陳代謝或異常蛋白質堆積。而典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於雙側頂顳葉有血流降低、葡萄糖代謝下降,以及大量類澱粉蛋白堆積,只要注射相對應藥劑,就能及早揪出病徵。

▲失智症正子檢測。(圖/記者嚴云岑攝)

▲葡萄糖正子造影可區分阿茲海默症與額顳型失智症。

目前三總主要用於診斷失智症的兩項利器為「葡萄糖正子造影」與「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林子凡解釋,前者是利用葡萄糖的類似物標幟正子同位素氟-18(F-18 FDG),偵測腦部葡萄糖代謝情形,若兩側大腦有滿滿的葡萄糖代謝物,就是阿茲海默症。後者則是利用F-18 Florbetapir等藥劑,偵測腦部是否有澱粉蛋白沈積,兩者一起測準確率高達9成5。

雖然正子影像診斷失智症效果顯著,但亦有限制。林子凡提到,憂鬱症、腦傷患者腦中葡萄糖代謝也會增加,容易與失智症混淆,建議失智症認知功能評估低於20分(滿分30分)的患者再來做比較準確。

此外,檢測價格高也是該項檢測未被廣泛運用的主要原因。目前上述兩項檢測皆需自費,葡萄糖正子造影費用為2萬6千元,澱粉蛋白正子造影因藥證仍在申請中,目前採衛福部專案申請,患者需自付7萬元才能做檢查。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