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菌消毒後的手術器械被裝在器械包盤中。(圖/記者嚴云岑攝,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醫院手術一台接著一台,但你知道手術中使用的器械從哪來嗎?台北榮總護理部今(8)日首度公開供應中心全貌,緊鄰開刀房佔地600多坪的空間,共分為4個區塊,分別執行清洗、高溫滅菌、包裝、庫存管理等工作,每件器械都與病例號連結,高危險患者使用過的器械,也能馬上進行追蹤。
台北榮總護理部供應中心護理長李榮芬表示,手術器械滅菌追蹤系統創立於2010年,是依據不同科別醫師手術習慣進行客製化包裝,並在每一器械盤包貼上「身份條碼」作為追蹤工具,標註器械名稱、使用科別、滅菌方式與使用期限,包裝上貼有「先發」標示,就代表器械保存期限將近,需優先使用。
▲▼台北榮總首度公開供應中心。
李榮芬表示,為確保病人安全,在器械清洗過程中,每一器械盤包皆先以手工清洗、浸泡酵素20分鐘以分解殘留在器械上的血液、體液及蛋白質,再進入自動清洗機進行清水清洗、酵素浸泡、熱水消毒、烘乾,以達殺菌效果。
機器清洗時間約50分鐘,且每天以清潔測試片測試清洗鍋功能,當清洗完成後再以ATP檢測關節及管腔器械的潔淨度,ATP值在50以下代表器械已清潔,在配備時佐以8倍放大鏡確認每一支器械的潔淨度、完整性及功能性,配備完成之器械貼上器械條碼,將資料導入「滅菌物品追蹤管理系統」。
▲手術房送來的器械須先經過手動清洗。(圖/記者嚴云岑攝)
進入滅菌程序時,每一件器械皆有化學性監測,每個滅菌鍋次均以機械性及生物性監測,確認機械性、化學性及生物性監測均達到標準後,才將器械庫存在溫濕度管控之無菌物品儲存區。庫存之器械盤包可以「手術器械滅菌追蹤管理系統」檢查其有效期限,已經過期的器械盤包其條碼會自動失效,以防範誤發給手術室使用,確認每一包器械皆在有效期限內,再依手術室申領讀取條碼將器械送至手術室。
李榮芬提到,供應中心的殺菌過程,可消滅B肝、C肝甚至愛滋病毒,至於殺不死的傳染源如俗稱「狂牛症」的庫賈氏病,系統也可馬上勾稽出該項器械的後續使用者,進行追蹤。台北榮總曾收治過一名狂牛症患者,衛生局在4年後才通知,透過手術器械滅菌系統,成功找到400為後續使用者,提供給衛生局進行30年的後續追蹤。
▲▼供應中心護理人員作業流程。(圖/記者嚴云岑攝)
李榮芬表示,台灣狂牛症患者多為境外移入,在發生該事件後,只要收治疑似患者,院方都會使用拋棄式醫材,減少變性蛋白質透過腦脊髓液傳播。
台北榮總供應中心24小時全年無休,69名員工中護理師佔了23人,每天需處理150至180台手術後器械,約1000多個鐵盒進出供應中心。除提供134度高溫殺菌外,供應中心還有55度的電漿低溫滅菌鍋,主要提供達文西機械手臂醫材使用。
李榮芬表示,為避免機器停擺,每台機器都貼上紅色「平安」字樣。她笑著解釋該項迷信由來,「以前我們都放乖乖、蘋果,但礙於食物不能帶進來,加上2015年蘇迪勒颱讓器械清洗室天花板塌陷,於是請來退休護理師寫「紅符」鎮壓,平安需一年一換,之後供應中心再也沒出過大狀況。
▼每台機械均貼上「平安」字樣。(圖/記者嚴云岑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