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電腦、手遊打不停?4大徵兆可能罹患「電玩失調症」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春節寒假期間孩子待在家中的時間較長,有更多機會玩電子產品打發時間,除了造成視力變差,還可能影響腦部發展及認知發展、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與影響社交溝通能力。醫師提醒,若無法掌控玩電玩時間,優先程度日漸增加或取代日常生活事情,要當心罹患「電玩失調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許瑜真指出,近年電動玩具遊戲推陳出新,除了傳統的掌上遊戲機、大型電玩(街機、機台)、電腦、電視等媒介外,手機遊戲也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隨著網路的普及,使用介面的改良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讓越來越多的幼齡孩子有機會開始接觸電子產品,自然也增加了孩子玩電玩的比例。

▲▼電腦,電玩,阿宅,線上遊戲,辦公,學習,數位教學。(圖/達志/示意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假孩子宅在家玩3C,當心電玩失調症上身。(圖/達志示意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11)草案中,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納入危害精神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狀包含「無法掌控玩電玩的時間、電玩的優先程度日漸增加,取代其他日常生活的事情、出現負面後果仍無法停止玩電玩」

許瑜真說明,其實並不是所有在打電玩的孩子都會電玩成癮,世界衛生組織也聲明估計被診斷電玩失調症的只有一小部分的玩家,若上述症狀影響到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和職業等各方面,且時間持續超過一年,才有可能被診斷電玩失調症。

兒童近視,戴眼鏡,3C,視力。(圖/達志/示意圖)

▲醫師提醒,家長盡量不要讓2-5歲的孩子單獨使用3C產品。

為什麼會有電玩失調症呢?許瑜真解釋,大腦接收螢幕上高強度、快速、新奇有趣的訊息後,腦中的紋狀體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增強自我回饋迴路,進一步形成「成癮」狀態,就算未達成癮的程度,長時間面對螢幕除了對視力的影響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同時對於腦部發展及認知發展、睡眠、注意力問題、心理社會健康等方面皆有顯著的影響。

為了避免電玩成癮的傷害,美國兒科學會也開始明確建議兒童青少年的螢幕使用時間。許瑜真表示,現在孩童平均螢幕使用時間常遠超過建議量,馬上要調整到規範內一定會有困難,建議可從「孩子房間內不要有電視、不邊吃東西邊看3C、睡前一小時不用3C、記錄使用時間」等方式來逐步改善。

許瑜真提醒,當注意到孩子長時間玩電玩時,建議家長一併觀察孩子是否有情緒方面的困擾(焦慮、憂鬱、易怒等)或是出現其他不同於以往的行為,在網路上花的時間越多,孩子會越不習慣處理現實生活中關係的議題,反而會在家庭及社會適應上遇到更多困難,造成惡性循環。

【孩子建議螢幕使用時間】
1.1歲半以前
不建議接觸除了視訊以外的螢幕電子產品。

2.1歲半-2歲
家長陪伴觀賞高品質節目/Apps。

3.2-5歲
小於1小時/天,建議勿單獨使用。

4.6歲以上
在不影響到睡眠、體能活動的情形下,家長應與孩子約定使用螢幕的種類與時間。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