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咽喉癌脖子凸5cm「桌球腫塊」,免疫療法半年近全消。(圖/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一名80多歲的老奶奶今年脖子出現腫塊,原本以為只是蚊蟲叮咬,沒想到腫塊卻越長越大,甚至接近桌球大小,經醫師檢查後,確診為口咽癌第4期,由於年事已高,無法使用化療治療,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改採針劑注射的免疫療法,活化免疫系統的T細胞攻擊癌細胞,經過半年的療程後,原本近5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至今3個月也未驗復發。
收治該名患者的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頭頸癌好發於中壯年族群,好發於口腔、口咽、咽喉等部位,過去治療方法以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為主,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副作用恐讓患者難以承受,加上容易產生抗藥性,以致復發後落得無藥可醫的窘境,無法幫助患者存活。
楊慕華說,超過半數的頭頸癌患者,在治療3~5年後會再復發,而鉑類化療組合是復發後第一線治療,若不幸失敗,後續二線治療的效果就更差,患者平均存活期僅剩下3個月。免疫療法是透過藥物注射,活化自體免疫系統的T細胞,主動攻擊癌細胞,有機會克服難治的癌症,患者存活期平均可延長1倍以上。
▲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圖/記者嚴云岑攝)
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傳統頭頸癌治療會發生疲倦、皮膚發炎、掉髮、食慾不振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標靶藥物雖然無致命副作用,但服用後卻容易產生「如指甲被拔掉的痛」,讓許多患者因難以忍受,放棄治療。
新型免疫療法是加強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雖然不易產生抗藥性,卻可能產生身體各器官組織的發炎反應。張義芳表示,新藥的主要副作用為皮膚出疹、容易疲倦等,皆在可容許範圍,但仍提醒患者若本身有免疫疾病,或者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者,服用該類藥物會有較高風險,應先告知醫師病情,才能獲得最適當的治療。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楊慕華主任說明頭頸癌新藥成效。(影/記者嚴云岑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