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3大錯誤迷思 5成罹病者可以正常工作!

憂鬱,沮喪,崩潰,更年期,傷心,難過。(圖/達志/示意圖)

▲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會出現幻聽。(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思覺失調症是「思考」與「知覺」功能的障礙,雖然經藥物及職能治療,有望恢復正常生活,但台灣精神醫學會調查卻發現,一般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有錯誤迷思,最常見的3項包括「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及「無法工作」,更有近5成病友表示求職曾遭到拒絕或歧視,呼籲社會應友善對待精神疾病,讓患者更願意接受治療,及早恢復正常生活。

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今(29)日公布一項針對1088位民眾與262位思覺失調症病友所做的「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許多病友反應,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受到歧視,有4成思覺失調症並有,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有4成5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近5成病友表示求職路上受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台灣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約千分之3,現行患者數約7~10萬人,早期發病多在15至25歲之間男性略多於女性,初期症狀為情緒、行為勝發生改變,如出現不肯就學、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若持續放任不理,可能會產生幻聽,「聲音就像隨身聽每天相伴左右,且以批評居多,讓患者十分難受」。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賴德仁提到,因社會對精神病患不友善,加上將其污名化為「怪人、「不訂時炸彈」,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寧願躲起來,也不願意接受治療,殊不知每拖一年,再發率就增加50%,呼籲民眾若自覺出現憂鬱、情感表達有問題、容易衝動、出現幻覺等症狀,應把握半前內的黃金治療期就醫治療。

「以忍耐的方式與精神疾病共處,可能會造成腦部功能退化。」賴德仁表示,目前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方法主要可分為藥物與職能兩種,若及早發現並治療,有5成的患者可持續工作,更約有2成的病友能從事全職工作。他也呼籲社會應用更友善、關懷的眼光對待精神疾病患者,讓更多人願意站出來,勇於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