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總醫師林冠勳說明漏斗胸患者與正常人的胸腔差異。(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漏斗胸是胸前壁內凹所形成的先天性異常,通常會在3~4歲時看出徵兆,原本的治療方法為利用矯正板伸進胸腔,將凹陷胸骨推出,但由於胸骨不勻稱,無法量出精準長度,可能出現推太多或太少的情形,屆時還要回院微調,對病患又是二度傷害。三軍總醫院自2014年起引進3D列印技術,利用電腦掃出胸型輪廓,精準計算出應外推的距離,至今已幫助20多名患者恢復呼吸順暢。
三軍總醫院今(22)日舉辦「全醫院3D列印醫療服務論壇」,現場擺出一名16歲的女高中生胸腔的3D列印模型,與正常人相比,可看出胸骨與肋骨處向內凹陷,為典型的漏斗胸患者,所幸在經過手術治療後,已恢復正常胸型與自信。
▲三總3D列印工作室成立2年多,主要用於治療骨科與胸腔科的患者。(圖/記者嚴云岑攝)
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總醫師林冠勳表示,漏斗胸最主要的影響有二,一為胸腔不對稱、二為影響呼吸,前者往往會使病患自信心受到影響,尤其是女性夏日到海邊,因原本應有的第二性徵凹陷,無法放寬心展露身材;後者則會在跑步或快走時明顯感受到喘、上氣不接下氣,這是因為一般人一口氣可吸600~700c.c.的空氣,但漏斗胸患者受限於胸腔畸形,吸進的量僅為一般人7~8成。
林冠勳表示,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至今已收治1000多漏斗胸案例,過去都是用矯正版將內凹胸骨外推,進而達到矯正效果,然而矯正版置入的位置、長度與曲度的選擇,都仰賴醫師的臨床判斷,若未調整好,外推過多會造成病患極度疼痛,外推過少則等於做白工。此外,若矯正版重複擺放,也容易造成心包膜損傷或胸腔進血水,3D列印技術可先設計出符合病人胸廓長度與曲度的矯正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手術時間也從1小時縮短到40分鐘。
▲三軍總醫院今(22)日舉辦「全醫院3D列印醫療服務論壇」。(圖/記者嚴云岑攝)
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才旺補充,台灣新生兒漏斗胸的比例為1/800,只要胸腔凹陷指數大於3.25,就須接受手術,台灣每年約有300~400位接受漏斗胸手術,矯正完後胸腔凹陷指數會退回2.8。若為兒童患者,一般會建議在7~8歲以後進行手術,但由於仍處於生長期,矯正版約在體內放置1~2年後便需取出,若到成年才做手術,矯正版則可在體內放3~4年,等到完全固定後再行取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