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例!夜盲症2年全瞎 電子眼讓他「重新見到光」

▲長庚醫院電子眼手術團隊。(圖/林口長庚提供,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41歲的高先生曾任建築公司主任,近5年覺得視力減退,即使白天到工常因看不清雜物被絆倒,近2年情況更惡化,幾近全盲,經醫師診斷為「視網膜失養症」,也就是俗稱的「夜盲症」,無藥可醫,所經林口長庚醫院運用全新技術,為他植入「人工電子眼」,透過視網膜晶片電極晶片刺激,使病人感應到光線,重拾視力。

退化性視網膜失養症為視網膜感光細胞因不明原因逐漸凋亡,最初出現夜盲症,最終連白天的視力與視野皆嚴重受損而逐漸喪失,是一藥物與手術完全無法有效治療的特殊疾病。台灣地區估計患病人數約8000至12000人,因生活功能嚴重受影響,許多病人因此導致殘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子眼中設有眼內接收天線與處理器,另有Electrode array平舖在網膜表面,傳遞刺激訊號給視網膜神經纖維的矩陣電極。

林口長庚視網膜科黃奕修主任表示,人工電子眼是近年眼科領域之重大突破。其原理為將微小刺激電極,接觸於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之上。矩陣排列之刺激電極,以精密手術植入眼球內部,並貼附於黃斑部表面,再以患者眼鏡框上之攝影機,取得病人欲視影像,採用類悠遊卡式之非接觸訊號傳遞方式,將處理過之影像訊號,無線傳送至眼內電子元件,再經由未萎縮之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

目前美國與歐盟已批准可使用於後天感光細胞嚴重受損之病患,適合接受手術移植之病患,其視力必須僅餘光感、但無法辨識物體之末期視力。

根據統計,術後96%患者可見特別形狀之物體,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約60%患者可見約10公尺距離之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日常動作,如精準走向10公尺遠的門並開門。雖無法達到正常人眼精細視力,但對於日常生活之基本需求,例如吃飯時可見刀叉或行走時躲避燈柱等,已有極大的幫助。

▲人工電子眼鏡架旁掛著電池,電力刺激放置在黃斑部上的晶片,患者即可在眼鏡上看見黑白影像。

高先生是在今年3月由黃奕修主任、劉珍吟醫師與眼整形科廖依琳醫師共同完成植入手術,為亞洲首例。術後1個月,他已能進行視覺復健。第一步為利用眼鏡上的攝影鏡頭取代眼睛的視覺,利用電子訊號的傳遞,以眼鏡上的攝影機掃描物體與追蹤。第二步為在安全環境中,練習尋找適當的光源座標,同時發現障礙物避免碰撞。現在他已可走出戶外,在手杖輔助下活動。

黃奕修提到,電子眼可以提供患者更好的視覺效果,但由於新的視覺與病人記憶中的視覺經驗是不同的,因此植入後需靠適當的復健過程,才能體驗助益。高先生植入的電子眼是全球唯一可以運用在人體的「Augus II」,現僅核准在「夜盲症」患者使用,單次裝設費用高達800多萬,他是在弘廬基金會之慈善捐助下,才順利完成裝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