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教育影響健康 弱勢男比有錢人「少活」6.4年

▲經濟、教育影響健康,弱勢男比有錢人「少活」6.4年。(圖/記者嚴云岑攝,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如果醫師在治療完病人後,又把他們送回讓他們生病的環境,這樣怎算得上是醫療行為呢?」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公平學院院長馬穆爵士(Sir Michael Marmot)表示。台灣在整體醫療資源上,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根據國健署估算,台灣最弱勢地區的男女平均餘命,分別比最優勢地區少了6.4年與3.5年,顯示社會條件,是造成健康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健康問題並非只是個人生活習慣如肥胖、酗酒、抽菸所致,政府的介入與否,也會影響國人的健康。邱淑媞舉抽菸作為例子,指出如果官方一直實施「貼海報、廣播」等衛教措施,影響的層面,也只限於中上階級,「對弱勢的影響還是有限」,但政府如果提高菸價,就能有效遏止弱勢階級購買,有效降低吸菸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肥胖、吸菸、糖尿病的人口數,都與社會階層的上升成反比。馬穆爵士說,許多非弱勢階層的人,聽到健康問題時,都會覺得「不關我的事」,但醫療資源的分配,其實與每個人的健康習習相關,「除了金字塔頂端的那些人外,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影響」。

根據國健署研究,國人平均餘命與健康問題,與社經地位和教育程度息息相關,以2008年台灣地區3歲兒童陪讀情形來看,生母學歷越高,唸書給小孩聽的比例也越高,其中大專以上唸書的比率為68.4%,比國小以下學歷的13.6%多出了54.8個百分比。而根據研究指出,從小聽父母唸書的兒童,在語言、認知、行為上都比較健全,也比較容易有更好的教育、獲得較高的收入,未來也會過著比較健康的生活。

健康是基本人權,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開宗明義指出,不分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條件,享受最高可能水準的健康,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雖然階級問題在每個國家皆存在,但若政府願意有所作為,還是可以把階層之間的差距降到最低。馬穆爵士舉了挪威與保加利亞2國為例,指出他曾到訪首都奧斯陸資源最貧乏的地方,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卻與最富裕的區域差別不大;反觀保加利亞,貧富兩地的生活品質,就為天壤之別,「這與該國的社會福利是否完善有關」。

根據國健署2010年至2012年研究,30至70歲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隨著社經條件由最優勢地區至最弱勢地區遞增,其中以男性落差較明顯,惡行腫瘤的死亡率,也呈現相同的現象。縮小健康不平等,是政府部門應努力之目標,馬穆爵士建議,政府應該策略性縮減社會上優勢與弱勢族群的健康落差,型跨部會合作,落實WHO所倡導的「所有政策面的健康工程」,才能縮減平均餘命的差異,讓所有國人都得到良好的照顧。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