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引進可分解心臟支架

▲成大斗六分院於2015年開始引進可分解的心臟支架。(圖/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提供)

記者李佳蓉/台北報導

心臟血管疾病為國人普遍的健康問題,因此在診斷和治療上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最新一代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drug eluting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VS)目前廣泛應用於國際上和台灣各大教學中心醫院,而斗六成大醫院今年也開始引進該款新型支架,提供在地民眾最新的知識與技術。

斗六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陳柏偉醫師表示,最新一代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於2014 年7月正 式在台灣上市,以多乳酸聚合物為原料製造,其為人體內常見的物質,對身體無害,在置入9個月後支撐能力開始下降,3 年後便會完全分解,針對冠狀動脈狹窄的治療,只需要支撐6個月即可達到足夠的效果。也就是說,模架在一開始的時間完成支撐血管的任務之後,即會逐漸吸收分解,將長期置入金屬支架可能潛在的風險降到最低,讓血管恢復原來的彈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柏偉指出,目前常用的金屬支架分成裸金屬與塗藥支架兩種。金屬支架對身體而言是外來物,有可能會引發組織增生反應;塗藥支架的藥物讓附近組織不再增生,雖然可以將再狹窄率降到 4%~5%,但長期下來也有可能造成慢性發炎,冠狀血管也較為無法保持因應生理狀況而自行調整的彈性。

冠狀動脈的介入史可追朔至1977年,當時只有施行氣球擴張術,並沒有支架的置入。經第一個冠狀動脈人體支架的置入後發現,相較於氣球擴張,置放金屬支架可將再狹窄比例由 40~50%降低至20%~30%至於藥物塗層支架則於1999年問世,藉由藥物塗層的方式將支架再狹窄的比例降到 10%以下。在現行的裸金屬支架與塗藥支架兩種選擇之外,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將有機會為心血管患者開創另一條道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