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陳俊賓。(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免疫療法為不少癌症病人帶來一線生機,但是臨床上卻可能引起相關不良反應,少數人會嚴重程度甚至會到阻礙持續用藥治療。林口長庚醫院今(7)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找到引發皮膚嚴重免疫不良反應的原因,同時也確認相對應的治療方式。就有一名乳癌轉移患者因為免疫治療全身出現嚴重水泡,高劑量類固醇也壓抑不下,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治療一周就獲得控制,後來癌症治療也順利,腫瘤已完全清零。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RNA定序結合T細胞受體研究分析等多體學,找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皮膚嚴重免疫不良反應的原因,與巨噬細胞釋放的趨化因子CXCL10過度表達和免疫毒殺T細胞(CD8+T細胞)顯著增多有關。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張文震指出,新型的免疫療法是能激發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並顯著提升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更為對抗癌症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利器。
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多種癌症類型中有效,但有可能會誘導出類似自體免疫的不良反應,林口長庚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陳俊賓說明,不良反應多發生在皮膚、腸胃道、肝炎和內分泌系統等,其中皮膚的副作用發生率最高,大約30至50%。
▲長庚醫院找到癌症免疫藥物嚴重過敏反應的原因。(圖/記者洪巧藍攝)
陳俊賓進一步分析,症狀輕微的表現可能是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但有極少數嚴重藥物過敏反應會出現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可能引起多重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至40%;有些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
臨床就曾收治到一名53歲肝癌末期男性,第二次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三天後出現幾近全身的表皮壞死,最終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這次研究找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皮膚不良反應關鍵,陳俊賓說明,趨化因子CXCL10的功能是吸引免疫細胞,特別是T細胞,到發炎或受損的皮膚及組織部,當其過度表達時,則會造成毒殺T細胞集中到發炎處,因而引起皮膚的破損,產生水泡等相關的免疫相關過敏反應。
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生物製劑,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反應,結果發現患者的皮膚復原速度顯著快於使用傳統類固醇治療患者,且無再復發現象。
就有一名54歲女性轉移乳癌患者,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背部出現厲害發炎且有水泡產生,皮膚呈現紅色一片,陳俊賓說,她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仍然進展,後續改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治療,一週就得到控制,目前癌症也完全康復。
陳俊賓強調,以長庚醫院為例,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出現嚴重皮膚破損的過敏反應的發生率雖不高,每百萬人約1至7人發病,但林口長庚醫院每年仍約有10到20例,不可不慎!當患者有皮膚小紅疹逐漸進展為大水泡,發燒且有伴隨眼睛和嘴唇黏膜有潰爛等現象時,一定要有所警覺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起的副作用,需儘早就醫評估,以避免產生嚴重併發症。
這項研究成果確認了腫瘤壞死因子信號通路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可為未來治療和預防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誘發相關皮膚不良反應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已經發表於2024年12月國際具權威和影響力的自然(Nature)的子期刊「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