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拋下工作、過著閒雲野鶴的悠閒日子?但其實國外研究發現,如果空閒時間太多,反而會使幸福感下降!(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pixabay)
文/康健雜誌
現代人處於高壓緊繃的生活型態,擁有空閒的自由時間彌足珍貴,許多人渴望不要工作,能隨時過著悠閒的日子,不過國外研究發現,閒暇時間也有「甜蜜點」,如果空閒時間太多,反而會使得幸福感下降。
在一系列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空閒時間太短或太長似乎都會消耗人們的幸福感。主導研究的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謝里夫(Marissa Sharif)指出,當空閒時間太多時,主觀的幸福感就會下降,這是因為人們覺得自己沒有效率,而效率感不只意味著生活忙碌,更成為現下社會的某種地位象徵,表示這個人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如果空閒時間高於甜蜜點,幸福感下滑,因為你會覺得缺乏生產力和目標,」她說。
研究團隊使用兩項大型調查,第一個是1992~2008年間進行的勞動力轉變,另一項則為2012~2013年間的美國人時間應用。第1個研究針對的1萬3千多位在職成年人中,空閒時間最少的人,也就是每天大約有1小時左右的自由時間,這群人對於生活滿意度的評分比較低;而第2次的調查則包括超過2萬1千個在職和非在職的人,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同樣地,缺少空閒時間的人幸福感比較低落,但隨著空閒時間增加,幸福上升到高點的時間落在每天2小時,也就是說,就算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也不會讓人更快樂,更且研究也看到,一旦人們有超過5個小時的空閒時間,幸福感甚至開始下降。這項研究刊載於《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
究竟如何計算自由的空閒時間呢?研究人員定義為「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的時間」,而不是花在工作、做家事、或是看牙醫等等強制性活動上的時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健康中心臨床心理師周庭筠認為,每天擁有2小時完整連續的自由時間確實不容易,因為現代人的空閒時間很零碎,加上什麼事都講求快速、效率,因此就算有短暫的休息時間,腦袋也停不下來,總是繼續想著下一刻要發生的事情,無法專心一志地活在當下,「這種現象稱為『時間匱乏感』,也就是說,時間未必不夠,但我們會感覺到在這個時間點要做好多事情、卻無法事半功倍,然後覺得時間『咻』一下就過了,根本沒休息到,」她說。
此外,幸福感除了來自於客觀的生活品質、經濟、工作環境之外,有很大的比例來自主觀感受,周庭筠指出,我們對於時間的掌控、有沒有選擇權,也會影響幸福感,例如,當我們在特定時間必須到一個地方完成工作,不舒服的被控制感就會讓幸福感下降。
因此,若要改善自由時間碎片化的難題,周庭筠建議,做任何事都要活在當下、專心一致地做,不但工作時專心、休閒時更要專心,「休息時想工作的事、工作時想休息,這樣做什麼都不開心,因為你沒有專注在現在、而是焦慮於未來。」
剛開始要做到時間切割不太容易,她建議2個方法:
1.簡單的下班儀式:練習慢慢來,為自己安排一個從工作場域轉回私人時間的小儀式,例如有人喜歡跟好友聊天、有人喜歡追劇,透過一件事讓自己的角色和環境做好切換,為大腦關機整理。
2.呼吸轉換思緒:如果空閒時間很零碎,不妨試試呼吸吧!坐在座位上閉眼30秒到1分鐘,把內心的焦點集中在身體的一個部位,鼻尖、腹部、胸口都可以,做3~5個呼吸,幫助自己收斂思緒,再慢慢拉回來,就算只有5分鐘休息時間,也能透過呼吸讓煩躁感下降,這時腦中不再是「怎麼只有5分鐘休息時間,好煩喔!」轉念成「我有5分鐘時間可以運用,現在來做點什麼吧!」
有很多爸媽也苦惱於擠不出自由時間,一早趕著上班、下班後又要做家事、陪伴小孩,美國社會學家亞莉.霍希爾德 (Arlie Hochschild)早在30年前就以「第二輪班」(The Second Shift)描述職業婦女被工作與家庭夾殺的艱難處境。
周庭筠認為,除了身體的勞累之外,很多時候陪伴孩子時的煩躁感是因為當下想著「等下要做」或是「好想要去做」的事情,並沒有專注於當下的陪伴。她建議規劃專屬的親子時間,就算是半小時、1小時都行,這段時間內把手邊的家事、工作、手機統統放下來,只專注地跟孩子相處,做好規劃、有效率地安排時間,就能有掌控感,「不過也要提醒,這個效率和規劃也不是強制性的,如果有一些改變也可以隨時調整。」她舉例,如果今天覺得特別累、心情特別煩燥,只想追劇、放空,這時也不要有罪惡感,「告訴自己,在這個當下我只想要照顧我自己,調整好自己才能有心力關注別人。」
周庭筠認為,保留一點彈性,將工作、休息、陪伴的時間切割好,其實全天的零碎自由片段,加起來或許就能達到國外研究建議的「最有幸福感的自由2小時」。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