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蛞蝓」釀食安疑慮!營養師曝「5大預防重點」:誤食恐害癱

▲民眾在錢都用餐發現蛞蝓在白菜上蠕動。(圖/取自Dcard)

▲日前有民眾在火鍋店餐點上看到「活蛞蝓」。(圖/取自Dcard)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近期壽司及火鍋店都有民眾遇到餐點有「活蛞蝓」,引發不少網友疑惑到底為何「活蛞蝓」那麼多?對此,營養師指出,蛞蝓主要食用植物的嫩葉與嫩芽,常見在葉菜及瓜果類食材,而蝸牛、蛞蝓可能含有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嚴重感染恐致癱或危及生命,建議日常注意5點預防。

好食課營養師何采璇指出,蝸牛、蛞蝓可能含有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生食到受感染的蛞蝓或其黏液污染的食物,如果僅食入少量寄生蟲,患者可能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自行痊癒,多則可能危及性命,因寄生蟲會侵入腦、脊髓而引發腦膜炎,因此常見症狀包含急劇性頭痛、發燒、四肢偏癱、失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采璇提醒,目前人類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主要途徑包含「蛞蝓、蝸牛、福壽螺、蝦、蟹、蛙類」或食入「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等沾染受感染螺類的黏液,若想要預防吃到蝸牛、蛞蝓,建議要做好以下5點。

1.不要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宿主生物,如蝸牛、福壽螺、蛞蝓。
2.軟體及甲殼類動物應煮沸「3~5分鐘以上」再食用。
3.餐廳有供應生食品,應將肉類冰凍於「-15℃」24小時以上可以殺死幼蟲。
4.使用自來水徹底清洗乾淨葉菜類,尤其於大雨季過後須格外留意,若有疑似污染(如生菜上有爬行黏液)則不要吃
5.勿直接接觸蝸牛、螺類及蛞蝓等。

關鍵字: 蛞蝓 蝸牛 好食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