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胯下長痘流膿「包尿布上班」 竟罹化膿性汗腺炎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年約50歲的工程師翁先生,7~8年前鼠蹊部和股溝突然冒痘痘,新冠疫情期間病況大爆發,該部位瘋狂冒出大片痘痘的腫痛、流血和組織液更是多到將衣褲浸濕,不得不穿紙尿褲,後期更讓他幾乎失去好好坐著與行走的能力,就醫期間一度被誤診還花大錢動肛門瘻管切除手術仍未果,後續在自己上網找線索加上皮膚科醫師正確診斷,才知道罹患的是「化膿性汗腺炎」。

▲▼皮膚科醫學會發表《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手冊。(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說明化膿性汗腺炎。(圖/記者洪巧藍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化膿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簡稱HS),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病灶通常發生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及生殖會陰部、女性乳房間和乳下等特定部位,且6個月內有2次以上有反覆發作的疼痛結節,嚴重者病灶處會不斷滲出膿血而產生異味,甚至形成皮膚瘻管,就像下水道一樣互相連通,輕輕擠壓單顆膿皰就會引爆周邊膿皰破裂膿液滲出,一般引流手術無法根治。

化膿性汗腺炎早期的結節症狀,與一般青春痘或毛囊炎及發炎性表皮囊腫一樣都會出現化膿或疼痛,但是,化膿性汗腺炎主要發生於頂漿腺分布處的毛囊,與青春痘發生於皮脂腺毛囊不同,因此化膿性汗腺炎不會有脂漏、閉鎖性粉刺現象,發生時間不侷限於青春期階段,可能持續終生,甚至可能轉化為鱗狀細胞癌,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

▲▼皮膚科醫學會發表《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手冊。(圖/記者洪巧藍攝)

▲皮膚科醫學會發表《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手冊。(圖/記者洪巧藍攝)

收治翁先生的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指出,「病識感低」與「不易確診」是目前化膿性汗腺炎的兩大困境,除了早期病灶容易與青春痘混淆,病友也常因發病部位較私密,不好意思就醫、向醫師完整說明,導致無法及早正確診斷。研究顯示,化膿性汗腺炎病友從發病到正確診斷的時間,平均延誤7.2年。

廖怡華表示,化膿性汗腺炎無法根治,但依照疾病嚴重程度,給予一般照護、局部治療、全身性治療與外科治療,都有助治療達標,減少病灶疼痛,避免疾病惡化、復發與進展,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如果化膿性汗腺炎嚴重已經有結節伴隨皮膚瘻管與疤痕形成,甚至多條瘻相連融合形成大面積的膿瘍與嚴重疤痕,國內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治療時應同時評估內科用藥與外科手術。內科用藥是指接受全身系統性抗生素等治療12周後,如果改善效果未達預期,即應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外科手術則需視個人病況,予以病灶切除或全面性切除等手術。

廖怡華表示,目前生物製劑已經有取得相關適應症,但尚未健保給付,需專案申請或者自費使用,未來也期盼爭取健保能給予有條件給付,幫助病友改善疾病惡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