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踩地就痛、腳丫變形!竟是拇趾外翻「關節脫位」 醫揭預防3大重點

▲▼雙腳拇趾外翻擠壓變形,長期行走困難。(圖/部立台北醫院提供)

▲林先生雙腳拇趾外翻擠壓變形,長期行走困難。(圖/部立台北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65歲的林先生有著嚴重的拇趾外翻,近兩年踩地、行走都痛,變形的腳丫也找不到合適的鞋子,無論天氣再冷或下雨只能穿涼鞋,又痛、又冷、又難受,且再也不能和兄弟們一起去慢跑與登山,實在難以忍受,前往就醫。醫師指出,個案有雙足重度拇趾外翻,且左腳第二蹠趾關節脫位、右腳的第一蹠趾關節炎,後來透過手術治療才獲得改善;另也提供3點預防拇趾外翻的方式。

林先生的雙腳大拇趾其實從十年前開始疼痛,曾就醫使用輔具、復健等保守療法,但效果不佳,原已放棄治療,然而近兩年腳拇趾外翻出現更嚴重情況。具有足踝專業的部立台北醫院骨科醫師洪濬麒受訪表示,林先生本身有先天性的足部結構異常,為家族遺傳,且後續因為工作長期穿著楦頭太窄的鞋子,來就診時左腳大拇趾長期外翻移位、肌腱緊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洪濬麒說明,後續為林先生進行手術,先幫病人放鬆肌腱,接著進行左腳第一、第二蹠骨截骨矯正手術及右腳第一蹠趾關節融合手術。術後第二周即可穿著輔具鞋負重型走,術後第八周可以穿著休閒鞋正常行走,術後第六個月可恢復運動習慣。

▲▼洪濬麒醫師表示每4至5人就有1位長者拇趾外翻,強化足部肌肉可預防及改善。(圖/部立台北醫院提供)

▲洪濬麒醫師表示每4至5人就有1位長者拇趾外翻,強化足部肌肉可預防及改善。

拇趾外翻原因有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

洪濬麒說明,先天如遺傳、足弓過低、足部肌肉不平衡等足部結構異常,後天如穿鞋習慣、肌力量減少,造成大拇趾外翻且形成關節突出、腳部變形,影響足部外觀且拇趾關節處可能出現紅腫、疼痛、壓力和磨擦,行走時感到不適、疼痛。

穿著過於狹窄的高跟鞋與尖頭鞋會導致腳趾活動空間受到限制,造成腳拇趾過度擠壓,也容易造成拇趾外翻。除此之外,在骨科門診臨床經驗中,因拇趾外翻就醫的中老年人比例也不低,每4~5人就有1人受此困擾,算是蠻常見的疾病。

預防拇趾外翻3重點

洪濬麒建議,應穿著合適鞋款、強化足部肌肉、保持適當體重。鞋子要應著重舒適、空間、支撐,其次挑選鞋子前端楦頭空間足夠多,確定腳趾間不會互相擠壓,降低足部變形風險,最後要確認鞋墊足弓處貼合足弓,提高足部關節穩定度。

足部有多條小肌肉,包含足底的內收姆肌、屈拇長肌,負責使大拇指遠離其他腳趾以及執行拇指指節彎曲動作,影響能否進行足部正常的運動和結構平衡,另外,小腿外側的外側腓腸肌群與大腿骨、阿基里斯腱、膝關節、踝關節都有連結,也會影響足部姿勢和運動並進而影響拇趾的位置,強化足部肌肉能減少拇趾外翻和緩解症狀。

體重過重會增加足部負擔、影響足部結構,尤其年齡越大,越應重視肌力量與保持適當體重,以幫助站立穩定、降低足部負擔。

▲▼雙足重度拇趾外翻,左腳第二蹠趾關節明顯已脫位。(圖/部立台北醫院提供)

▲▼林先生雙足重度拇趾外翻,左腳第二蹠趾關節明顯已脫位(上),手術矯正變形的關節,足部結構終能恢復正常。(下)

▲▼手術矯正變形的關節,足部結構終能恢復正常。(圖/部立台北醫院提供)

拇趾外翻的治療

洪濬麒提醒,民眾平時應該多觀察足部外觀,如果出現腳趾變形,如位置重疊或者一上一下變嚴重,要提高警覺,另也要注意足部疼痛的感覺,如果有一種情況就建議就醫評估狀況。

醫師依病人症狀一般會先安排保守治療,用矯正輔具或挑選有足弓支撐的合適鞋款,並搭配物理治療、局部療法等,目的在減緩疼痛。

但若病人長期有嚴重疼痛不適、足部結構嚴重變形,例如腳趾關節變形,或曾接受保守治療仍未能顯著改善症狀,影響平常站立、行走、運動或無法穿上合適鞋子等,則會建議以手術矯正變形的關節,使足部結構恢復正常,以提高或恢復病人原有的生活品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