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警報!醫教你分辨「2類中暑」:1日常行為恐「陰暑」上身

▲▼天氣 暖冬 炎熱 冬季高溫 變天。(圖/記者屠惠剛攝)

▲夏季高溫,容易發生中暑等熱傷害。(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近期連日高溫,中暑等熱傷害頻傳,但千萬別以為吹冷氣房就不會中暑!醫師指出,中暑分「陽暑」和「陰暑」,其中需注意的是,陰暑主要是溫度急遽改變,造成體溫調節系統跟不上變化,常發生在突然從高溫室外進入冷氣房內,一旦發生陰暑,可能會有流不出汗、頭重脹、噁心想吐等。

中醫師周宗翰指出,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多發生長時間待在室外太陽曝曬及高溫環境中,因持續大量流汗,大量流失體內電解質,導致身體散熱不及和電解質失衡,這時身體會有發熱、汗多不止、頭暈、嘔吐、口渴不止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陰暑則是因為溫度急遽改變,造成體溫調節系統跟不上變化,常發生在突然從高溫室外進入冷氣房內,或流汗後沒有快速擦乾就吹風,導致皮膚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熱能沒排出體外,持續在體內悶燒,這時身體會有烘熱、忽冷忽熱、汗流不出來,甚至有明顯腸胃悶脹感。

周宗翰提醒,無論陽暑、陰暑,一旦有中暑症狀一定要「有效散熱降溫、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在中暑急性期要先避免持續暴露在室外高溫環境,要保持通風及呼吸順暢,用涼毛巾對頭、頸、面部敷貼做降溫。

當穩定身體溫度後,需要補充過度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等待穩定基本生理機制運作後,也可透過刮痧、穴位刺激針法和清暑熱、益氣生津中藥等,進一步疏散體內代謝不佳的餘熱,幫助恢復中暑後頭暈、昏脹、腸胃不適等症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