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為台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媒體人許聖梅以病友身份出席。(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一名49歲客運司機因眼角餘光沒有注意到行人發生車禍,就醫檢查才發現其中一眼因青光眼視野損傷,幾近失明,但由於另一眼視力仍達1.0,視覺自動補足缺失畫面,讓他毫無警覺直到事故發生。醫師疾呼,青光眼影響日常生活時視神經缺損恐已達40%,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視、高眼壓等高風險族群,需提高警覺、定期檢查。
世界青光眼學會將每年3月第二週訂為「世界青光眼週」,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惡化速度如雪球效應,多數患者直到視野缺損影響日常生活時才察覺,這時往往已進入中重度階段。
隨著青光眼導致的視野缺損範圍逐步擴大,患者行動與生活自主性恐受影響,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舉例,包含在閱讀時容易漏字、閱讀速度減慢,走路容易跌倒、駕駛容易發生車禍。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5年內發生交通事故禍的機會比無青光眼者高出65%;跌倒風險增加38%,骨折風險則高出31%。
陳賢立指出,多數人誤以為青光眼會導致視線出現黑影遮擋,其實視野缺損往往不易察覺,因為大腦會透過「視覺填補機制」自動補足缺失的畫面,患者早期可能僅感覺影像略顯灰暗、對比度下降,難以察覺異狀,也難清楚向醫師描述視力變化。
陳賢立也提到,很多人以為眼壓正常等於沒有青光眼,其實亞洲約有85%個案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這是因為眼壓並非長久不變,約8成青光眼患者的眼壓高峰出現在清晨,看診時不一定可以檢測到,因此眼壓無法作為疾病分級依據,青光眼的嚴重程度應依賴視野檢查缺損的MD值進行診斷。
當MD值介於0~-6時,患者處於輕度青光眼,視野變化不明顯,但視神經已開始萎縮;當MD值降至-6~-12,病程進入中度階段,視野邊緣出現缺損,影響日常生活;若MD值低於-12,則代表視神經嚴重受損,視野大幅縮小,甚至可能失明。
▲青光眼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全面檢查。(圖/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提供)
陳賢立指出,包含有家族史者、年長族群,高度近視超過500度以上、三高患者、長期施用類固醇、眼睛曾受傷者、另還有部分特殊族群,都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需提高警覺、定期檢查,關注視野變化。
台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指出,當青光眼視神經損傷達到40%時,才會導致明顯的視野缺損,定期進行視神經檢查,以透過神經纖維的變化掌握病情至關重要。
蘇乾嘉也提到,青光眼須因應疾病嚴重程度對應治療策略,目前患者多以點眼藥水治療為主,但是一旦進展到中度、透過眼藥水眼壓仍控制不佳,應考慮手術治療。
然而,許多患者對手術仍存有疑慮,因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蘇乾嘉表示,近年新興的微創手術技術相較於傳統手術已大幅提升安全性,不僅能有效降低眼壓,且傷口小、恢復快,可做為進入傳統手術之前的選擇。 青光眼雖不可逆,但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守住清晰的視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