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揪出免疫檢查點!北榮、陽明交大找到「紅斑性狼瘡」治療關鍵

陽交大連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斯婷,NLRP12免疫檢查點。(圖/記者趙于婷攝)

▲北榮和陽交大研究團隊。(圖/北榮提供)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紅斑性狼瘡」是熟知的自體免疫疾病,如今台北榮總和陽明交通大學研究證實「免疫檢查點」也能應用於該疾病的的生物標誌。研究團隊首次將「NLRP12」免疫檢查點用於紅斑性狼瘡患者,結果發現在疾病活性比較高的病患,透過治療NLRP12的表現量則會逐漸回升。而這項發現也是全球第一個團隊提出該檢查點可以作為自體免疫疾病的生物標誌。

紅斑性狼瘡常見發生在15歲~35歲的女性,一旦罹患不一定會治癒,會跟著患者一生,目前治療上沒有可以從根本移除這個疾病的方法,所以醫界和科學界一直在努力找致病機轉和新的治療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陽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斯婷與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及全人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曹彥博組成研究團隊,首次將NLRP12免疫檢查點用於紅斑性狼瘡病患,觀察到68名紅斑性狼瘡病患周邊血液的免疫細胞中,NLRP12表現量明顯低於34名健康成人。該研究結果也刊登在今年二月《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封面故事。

免疫療法是透過關閉「後天性免疫細胞」的剎車免疫檢查點,藉此活化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偵測與攻擊能力,而過去認為只有後天性免疫細胞才有免疫檢查點。

但陳斯婷早在2019年就發現,單核球、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扮演第一道防線的「先天性免疫細胞」,也有一種名為NLRP12的免疫檢查點,證實免疫檢查點不只是後天免疫的專利,這個概念也可以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

北榮、陽交大團隊紅斑性狼瘡研究登醫學雜誌封面。(圖/記者趙于婷攝)

▲研究團隊首度揪出紅斑性狼瘡免疫檢查點。(圖/記者趙于婷攝)

陳斯婷提到,2019年實驗團隊首度發表找到先天免疫檢查點,剛開始沒想到跟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其實在病毒感染過程中,發現有調解干擾素的特性,過去很多檢查點都在T細胞上面,但這個發現是在先天免疫細胞上面,所以稱為先天免疫檢查點,從2019年開始在臨床檢體上分析更細節的部分,因為這疾病有第一型干擾素,後來發現和該檢查點有關。

研究團隊透過紅斑性狼瘡動物模型中發現,有NLRP12基因缺陷的小鼠,比野生型小鼠有較高的自體免疫抗體,在腎臟切片中偵測到較嚴重的發炎反應和組織破壞,顯示紅斑性狼瘡活性會因為NLRP12的缺損而有所上升,與臨床上的觀察一致。

陳斯婷解釋,這是首度以NLRP12先天免疫檢查點表現量,具體定義紅斑性狼瘡患者具有發炎性體質,而「第一型干擾素」活化免疫細胞是導致紅斑性狼瘡的重要原因,而研究也發現NLRP12表現低下會伴隨第一型干擾素高度表現,干擾素高度表現後又會調降NLRP12表現量,在病患身上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免疫恆定受到破壞,患者的免疫韌性(immunological resilience)不佳造就不穩定的發炎體質。

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曹彥博醫師也提到,紅斑性狼瘡是最具多樣表現而且複雜的風濕病,可以從輕微的皮膚表徵到嚴重的器官衰竭都有可能,但目前仍缺乏用以評估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誌,未來可望發展以NLRP12表現量作為病患在個人化藥物選擇。

曹彥博表示,熬夜、染疫等因素都會讓本來不容易穩定的病人,因為一點點誘因就更加不穩定,但每個病人誘發的情形嚴重程度,也和個人體質有不同,但研究發現若病人如果反應好,NLRP12隨著治療會慢慢回升,不過回升速度和比例,現在還沒有定論,未來還需要更多的臨床證據和資料來證實,依照目前治療,目前病人還是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但可以透過調整劑量來治療。

陽交大連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斯婷,NLRP12免疫檢查點。(圖/記者趙于婷攝)

▲研究刊登在《臨床研究雜誌》封面故事。(圖/北榮提供)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