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怎麼治?前期注意風險控管 後期預防不可少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加上不規律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容易造成心血管相關疾病發生。想要遠離心肌梗塞危機,除了注意相關風險因子,後面預防用藥與積極醫病溝通也不可少。(採訪撰稿/記者蒲世芸;攝影剪輯/記者劉亮亨)

記者蒲世芸/採訪報導

現代人生活不規律,加上若有抽菸、飲酒等習慣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發生(註1)。根據11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前4名就有2項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和粥狀動脈硬化有關(註2)。敏盛醫院總院長陳文鍾提到,「粥狀動脈硬化就是一種血管老化的過程,最主要是跟血管彈性損失,還有內皮細胞的功能失常,以及一些動脈硬化斑塊的沉積有關。就跟我們水管一樣,久了會有一些沉積物,那在沉積過程有時會有一些斑塊的裂開,血小板靠過來就會造成血管完全阻塞。」動脈硬化成因通常可以分為可控與不可控,不可控因素就包括像是年紀越大越容易有狹窄問題,另外男性比女性也較容易發生,另外還有基因影響;可控因素則包括抽菸、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以及壓力的累積等,都容易讓動脈造成硬化,所以適當休息是必要的(註3,4)。

▲▼心肌梗塞怎麼治?前期把握黃金救援期 後面預防不可少。(圖/記者劉亮亨攝)

▲敏盛醫院總院長陳文鍾。(圖/記者劉亮亨攝)

高血脂是是粥狀動脈硬化中重要但卻容易被輕忽的危險因子,放任血脂數值超標容易導致心肌梗塞,尤其已經發生過心肌梗塞或心血管事件的人,更容易再度復發(註5)。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來說,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目前治療首選方式之一,然而仍有40%的患者在手術後會出現血管堵塞,因此醫生建議術後仍須透過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註6)。

敏盛醫院總院長陳文鍾補充,「低劑量阿斯匹靈是治療的基礎,也是臨床上廣泛被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它的缺點是少數人吃了會胃痛,甚至會腸胃出血(註7)。第二大類藥就是相對於新的抗血小板藥物,目前坊間有三種。原則就是A+B,就是阿斯匹靈加上這三種抗血小板藥物的任何一個。假定吃阿斯匹靈過敏,或是阿斯匹靈吃了會腸胃出血,建議會有兩個辦法來處理,第一可以加上胃藥,第二是過了三個月我們會停掉阿斯匹靈,只用另外一類的抗血小板藥物就可以,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別忘跟你的醫師先進行討論。還有需要注意的是,抗血小板藥物對心臟血管治療非常重要,如果有放支架,可能要持續吃六至九個月;假如有心臟血管疾病像是急性心肌梗塞,則要吃滿12個月,千萬不要擅自停藥,因為停藥的風險是讓血管再堵住(註8,9)。」

▲抽菸,吸菸,老人,肺癌,癌症,健康,男人。(圖/pixabay)

▲▼抽菸與飲酒習慣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發生。(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cheers,beer,啤酒,乾杯。(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積極與醫師溝通用藥與治療,千萬不可隨意停藥以免造成危險發生。敏盛醫院總院長陳文鍾也提醒,民眾想遠離心血管疾病,還有幾點要特別注意,像是動脈硬化的可控制危險因子,包括菸、血糖、血壓、膽固醇等,還有避免過度勞累。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依循正規藥物治療,同時別忘定期回診追蹤,一樣能維持生活品質並降低心血管疾病復發風險。

【世界心臟日護心小叮嚀】

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敏盛醫院總院長陳文鍾也提醒,不僅有粥狀動脈硬化,心房顫動也是經常被忽略的心血管隱形殺手,就臨床經驗觀察,直到發生中風後才知道自己有心房顫動的案例屢見不鮮,建議65歲以上民眾有機會可安排心電圖檢查或是以健康手環、智慧型手錶等穿戴式裝置偵測是否有偵測心房顫動(註10,11),現階段已有副作用相對低的抗心律不整藥物可有效降低發生心房顫動而住院的風險,呼籲民眾在世界心臟日多關心自身與家中長輩的心臟健康。

MAT-TW-2201536-V1.0-09/2022

註1:NHS/Atherosclerosis

註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11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註3: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erosclerosis and Inflammation

註4:Atherosclerosis: Known and unknown

註5: NIH/Myocardial infarction accelerates atherosclerosis

註6:Invasive measurement o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primary PCI

註7:Oral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adherence and side-effects

註8:NPS MedicineWise/Drugs in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

註9:ESC/2017 ESC focused update on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 The Task Force for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Article 10

註10: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註11:Early diagnosis and better rhythm management to improv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8th AFNET/EHRA consensus conference.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