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小孩留車內!夏天「半小時飆60度」 醫示警:中暑致死率達63%

▲▼天氣 豔陽 高溫 遮陽 傘花 強陣風 紫外線。(圖/記者屠惠剛攝)

▲天氣炎熱,國健署提醒家長切勿將孩子獨留車內,否則恐造成熱傷害。(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今天是24節氣中的小暑,此後天氣將日漸炎熱。正值暑假期間,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幼童因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處在悶熱環境容易引發「熱傷害」;過去甚至曾有幼童不慎被獨留於車內,造成中暑及危及生命之憾事。呼籲家長開車外出務必保持警覺,即便只有半小時,都可能讓孩童暴露在60°C的高溫危險環境中。

國健署表示,夏日豔陽高照,易使車內溫度急速升高,緊閉車窗的車內溫度,半小時內即可高達60°C!且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處在如此環境,即便只有幾分鐘都可能導致熱傷害。因此幼童照顧者務必謹記「保幼3招」以避免憾事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熱傷害保幼3招:

一、 後座務必要檢視、確認幼童已下車再關車門

養成每次下車應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務必與幼童一起下車,切勿因幼童睡著而暫時獨留車內,或是開空調獨留孩童在車上。另幼兒園娃娃車負責接送人員,應確實清點並核對上下車幼童人數,最後下車前,應仔細確認所有幼童已不在車上,才能關車門或離開。

二、 鑰匙保管好、備份鑰匙不可少

(一) 車子停妥後,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並教育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躲貓貓。
(二) 為避免不小心關門後車門上鎖,但孩童仍在車內之情形,除每次下車前務必先行確認幼童已下車再關門,另可攜帶備用鑰匙,以防萬一。

三、留意幼童行程,未到要聯繫

不論家中幼童是乘坐娃娃車或其他接送方式,只要未按時間到達幼兒園,請教師立刻通知,或放學後未按時到家(或保姆家、安親班)時,需立即聯繫幼兒園教師,確認幼童的行蹤。

孩童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起因於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而且3歲以下的幼童可能無法明確表達體感的不適,或對於「溫度」的認知尚未完全,以及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這些都需家長及幼兒照顧者多加留意。

國健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就應提高警覺;當情況趨於嚴重,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衛福部提醒慎防熱傷害。(圖/翻攝自衛生福利部粉專)

▲衛福部提醒,盛夏慎切勿將孩童獨留車內。(圖/翻攝自衛福部粉專)

不只兒童,成人也會有熱傷害。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光是去年7月就有423人次因熱傷害就診。急診科醫師翁梓華曾分享過熱傷害的種類,他表示,熱休克是熱傷害最嚴重的一種,也就是醫學上真正的「中暑」,致死率甚至可達63%,炎炎夏日,民眾務必謹慎。

急診常見4種熱傷害:

1. 熱暈厥(Heat Syncope)

翁梓華表示,這是民眾版常說的「假的中暑」,主要是因患者長時間站立、運動,同時天氣太熱,讓周邊血管擴張,導致血液回流至大腦的量不足,而造成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大多只要稍微散熱就無礙。

2. 熱痙攣(Heat Cramp)

在天氣熱時運動,身體容易流失太多水分與電解質,而肌肉也會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產生類似抽筋的現象,便稱為熱痙攣,通常在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後就會緩解。

3.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翁梓華說,熱衰竭比熱痙攣嚴重,表示身體已達溫度控制的臨界值,會伴隨體溫的上升(但體溫不高於40度),可能有肌肉抽筋、噁心、嘔吐、頭痛等現象。

4. 熱休克(Heat Shock)

「這才是真正醫學上的中暑!」,翁梓華解釋,熱休克代表身體已喪失體溫控制的能力,這類病人甚至會「無汗(Anhidrosis)」,並有>40度高溫加上神經學症狀如譫妄、走路不穩、昏迷、癲癇等,死亡率可高達63%。

翁梓華指出,急診對一般的熱傷害如熱昏厥、熱痙攣,多採支持性療法,若病患初步照顧後有改善,就能回家,「但如果是熱衰竭或熱中暑就會積極降溫,讓病人吹電風扇、泡冰水、甚至是直接把冰塊倒在他身上,儘量在一小時內讓體溫降到39度以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