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被看到的不是傷痕!社會需要理解的「3個自傷者真面目」

▲▼難過、沮喪、後悔。(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自傷者的自殘行為若只是用正確與否判斷,便無法得知真面目。(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理端리단 譯/陳曉菁

自殘的人們
自殘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內在的缺陷,但是自殘的人反而能從這缺點中找出人生真諦,例如「原來我還活著」、「我是確實存在著的」等真理,或者是透過辯證法則,得知痛苦和快樂兩者並無區別的事實。自殘的人自古有之,也許我們還可以將他們記錄下來,寫成一部關於自殘的歷史。

自殘是一種隱密的、私人的、不露聲色的行為,或許在他人死亡之前,你都不知道自己身旁的人原來是會選擇自殘的人。因此,我認為將自殘拿出來討論,其實是件很有意義和價值的事。這等於是描述一段讓某個人脫離他的牢籠,重新融入社會的故事。如果我們只從自殘這行為是「正確」或「錯誤」的觀點來看,那麼我們就絕對無法得知隱藏在自殘背後的人,他的真面目究竟為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回來,我想也許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願意讓有自殘行為的人留在自己身邊。但是,我們就在你們身旁。

關於自殘的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正常」的判斷,我們無法給予評論。但我想他們應該明白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也知道自殘是一件多麼讓他人忌諱和排斥的事。他們要不就是對自殘感到過度恐懼,並會要求周圍的人「裝作不知情」,不然就是賦予自殘誇大的意義,所以在自殘行為被人察覺時,甚至不惜以自殺來表明自己的決心。

雖然對某些人來說,自殘是一種目的;但對另一些人來說,自殘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更接近於自衛的行為。自殘的程度從輕如鴻毛到重如泰山都有,範圍相當廣泛,因此人們對自殘的說法各持己見,也是理所當然的。

▲▼失戀。(圖/pixabay)

▲大多數的自傷者也認為自殘是自己「總有一天要戒掉的對象」。(示意圖/pixabay)

自殘是件隱祕的事,但也有人會選擇張貼在網路上。開始流行公開談論自殘,好像是近幾年的事,不過在網上與他人分享自殘相關故事的行為,從二○○○年代就已經存在。據某位朋友說,其實在二○○○年代的大型入口網站上,至少就有十來個與自殘或自殺相關的非公開討論區,只要管理者同意即可加入,裡面會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包括聊天室或線下的定期聚會等應有盡有,反應十分熱烈。

他們會把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貼到網站上,有時還會把手腕上的割痕或大量的藥物拍照上傳,以表明自己所言不虛。這已不再是私密的行為和個人的記錄,而已浮出了水面,自然也就會受到大眾的關注。存在於網路上的自殘文章,簡直無異於在公開場合割斷頸動脈的行為,實在是過於露骨。但比起那種實際上「看得到」的事物,他們其實更想要蘊含在自己內部的東西,被大家所「看見」。

就連自殘的人,大多數也認為自殘是自己「總有一天要戒掉的對象」,就像戒毒、戒酒和戒菸的人一樣,我認為自殘的人也不應該去做對自己有害的事,不然至少也要努力裝作盡量不去做這件事的樣子。但如果一口斷定自殘是不好的、該要戒掉的東西,那麼只能說明大家對成癮的認知實在過於貧乏。

如果用趕流行、精神病的前兆、脫離常軌的行為或紓解壓力等「某件事」來解釋自殘,那麼你就無法徹底地理解自殘行為。我們要去揭露的並不是自殘這件事有多可怕、多危險、或是會為自己或他人帶來多壞的影響,我們要深入探討的,是自殘者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認知。還有如果他們在認知上出現了錯誤,我們也應該去了解一下究竟是什麼樣的錯誤,它又是如何發揮其作用的。

▲▼             。(圖/方舟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來自精神病的國度:躁鬱症患者的23篇真心話,陪你緩緩游出疾病與傷痛的孤島》/ 理端리단/ 方舟文化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