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治高血壓會生「小」胎? 最新研究推翻顧慮:還能同時降2風險

▲▼ 懷孕,孕婦。(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最新研究顯示,慢性高血壓孕婦若在懷孕期間積極治療,能同時降低子癲前症或早產風險。(圖/pixabay)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懷孕合併高血壓疾患,是造成台灣孕產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過去醫師擔心治療會造成胎兒過小,多採保守控制。不過,最新研究顯示,若在懷孕期間積極治療,並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可以降低降低日後惡化成子癲前症或35週前發生早產的風險,醫師也呼籲高血壓孕婦定期量測血壓,保障母嬰健康。

懷孕合併高血壓的情況一般可以分為5大類,分別為:慢性高血壓、妊娠性高血壓、子癲前症、子癲症、慢性高血壓合併子癲前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周產期學會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洪泰和醫師指出,孕婦如果有慢性高血壓,在懷孕期間有較高的風險會出現妊娠糖尿病;血壓惡化成嚴重型高血壓可能導致中風,或發展成子癲前症、甚至是子癲症而危害到母體的心、肺、肝、腎與凝血功能。再者,這類孕婦的胎盤常出現功能不良的情況,導致胎兒生長遲滯;也常因為母體或胎兒狀況惡化,必須提早引產而造成早產。

過去一些回溯性、觀察型的研究發現,若讓收縮壓介於140至16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介於90到110毫米汞柱間的「輕微高血壓」孕婦使用降壓藥物,可能會影響母體子宮胎盤血流,導致胎兒生長受阻,導致生出過小胎兒。因此產科醫師面對慢性高血壓孕婦時,往往會採取保守治療,當收縮壓高於15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於100毫米汞柱以上,才考慮給予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

▲▼醫師建議高血壓孕婦應該早晚定時在家測量血壓。(圖/洪泰和醫師提供)

▲醫師建議高血壓孕婦應該早晚定時在家測量血壓。(圖/洪泰和醫師提供)

不過,一份刊登在4月新英格蘭雜誌(NEJM)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導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卻發現,積極治治療慢性高血壓孕婦,發生子癲前症的機率與35週前早產風險都較傳統治療孕婦為低。至於在胎兒過小以及嚴重母體或新生兒併發症的發生率上,兩組孕婦間則是沒有差別。

洪泰和表示,隨著生育年齡的延後,懷孕合併高血壓狀況的比率日益增加。該研究可以作為產科和心臟科醫師在處理慢性高血壓孕婦時的重要依據,希望經由積極控制血壓,來減少母體和胎兒併發症的發生。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副主任謝宜璋醫師也指出,台灣心臟醫學會和高血壓醫學會在日前已經將這個臨床研究的結果,編列至2022年最新版的台灣高血壓處置指引,提供給心臟科醫師參考。除了藥物治療外,孕婦在家定時測量血壓,也是良好控制血壓的重要一環。

洪泰和醫師提醒,有高血壓的孕婦一定要定時服藥,早晚測量並記錄血壓,居家的血壓記錄可以提供給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的參考。如果出現頭痛、視力模糊、呼吸急促、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嚴重疼痛等情況的話,應該儘快就醫診治。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