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回診!大腸癌患者「肛門流湯噴膿」才知不妙 3風險症狀曝

▲▼肚子痛,胃痛,痛苦,拉肚子。(示意圖/Pixabay)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示意圖/Pixabay)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根據統計,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醫師表示,若要預防、治療腸癌,定期篩檢與追蹤最為重要;此外,民眾也可依大腸癌「3大自覺症狀」來檢視自身狀況,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他表示,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如一下腹瀉、一下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此外,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腸直腸癌高風險症狀、晚期腸癌接力治療攻略。(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

▲大腸直腸癌高風險症狀。(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下同)

在大腸癌的預防與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與追蹤!北榮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分享,有名57歲婦人,2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三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因疫情不敢到醫院,沒有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流湯、噴膿」,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四期。

黃聖捷為此感到十分遺憾,呼籲病友應聽從醫囑,保持正確心態,積極回診追蹤、治療。而為了避免類似狀況再度發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也推廣為腸癌患者服務的Line頻道《iCare愛幫忙》,提供腸癌照護攻略與新知,以及在治療旅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希望能隨時協助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患者聽到癌症進展成第四期,都會非常沮喪失落,甚至想放棄治療。但醫師指出,標靶藥物問世後,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非末期,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研究調查統計,第四期存活率接近2成,大幅優於歐美日韓之醫學中心,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任何希望。

黃聖捷提到,依照目前健保規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到第四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兩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大腸直腸癌高風險症狀、晚期腸癌接力治療攻略。(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

▲晚期腸癌接力治療攻略。

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醫師則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相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

蔣鋒帆強調,即便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而國民健康署目前亦有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