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總是降不下來?智慧手機成控糖好幫手

驗血,血液,檢查,血糖      。(圖/pixabay)

▲透過科技的進步,藉由智慧裝置加上雲端管控,就能讓控糖更為精準且有效率。(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企劃特輯】

透過科技的進步,利用智慧手機就能成為糖尿病控制的好幫手。以往糖尿病患都必須固定時間回診拿藥物,但現在藉由智慧裝置加上雲端管控,就能讓控糖更為精準且有效率。知名糖尿病診所院長呂國樑醫師認為,未來預期將再透過大數據累積與分析,落實個人化與模組化,更能有效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三十三歲的程先生一直覺得自己很健康,但有一次發現自己小便時竟然會吸引螞蟻前來,感覺不妥而到診所就醫;沒想到診所幫程先生一測血糖,竟然高達兩百以上(正常人空腹<100mg/dl),糖化血色素則是12.7%(正常人<5.7%)。而且體重也在兩三個月內不知不覺掉了7公斤,這才終於確診糖尿病。

為了讓控糖更有效率,除了立刻使用胰島素治療外,程先生也在醫師及醫療團隊的教導幫忙下,學習以APP追蹤控糖成效,從此讓程先生的監測數值可以透過手機自動上傳雲端。診所後台的衛教師也會依程先生的血糖、飲食及服藥狀況,隨時給予提醒,再加上陳先生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不吃消夜且減少醣類攝取,假日騎腳踏車, 才兩個月糖化血色素順利降到4.7%。

更令程先生高興的是,醫師在回診時告訴他只要持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及運動習慣,搭配營養師建議方式改變飲食並戒除含糖飲料,只要持續達到治療目標甚至連胰島素都可以考慮減量或不用再施打。「骨折病患通常都要拄拐杖兩三個月,就能恢復正常生活。我會把胰島素比喻成拐杖,只要能早期及時介入,很多患者其實不用永遠施打胰島素。」呂國樑院長這麼說。

▲▼▲▼血糖,智慧手機,糖尿病。(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圖/賽諾菲提供)

▲知名糖尿病診所院長呂國樑醫師認為,未來預期將再透過大數據累積與分析,落實個人化與模組化,更能有效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圖/醫師提供)

呂國樑院長指出,現在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加上糖尿病患者持續年輕化的趨勢,對於一些比較年輕就罹患糖尿病的人來說,智慧手機即可以化身成為協助控制糖尿病的好幫手。「搭配使用具有藍芽功能的血糖機,與對應的APP,就可以透過智慧手機連線上傳到雲端管理平台,醫護人員就能即時針對這些數據給予患者進行電訪追蹤或訊息提醒,關心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也不會受限於時間及距離的限制。」

不僅可以即時管理患者,也能分析資料,同時當病患將監測資訊授權給醫療單位或是家人,當數值出現警訊時,也會同步給授權者家人,這時候家人就可以從旁提醒。呂國樑醫師認為,如果APP更為普及的話,不僅對於年輕人來說便利,更有利於兒女關注父母的糖尿病控制狀況,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用、也值得推薦的健康管理平台。

呂國樑醫師分析,年輕人多半是在公司健檢時發現自己血糖異常,而被要求就醫追蹤才來到門診。「受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影響,血糖可能一不小心就飆升,而且許多人自認年輕力壯,覺得自己不會得到糖尿病;即使已經診斷糖尿病了,也不以為意,認為併發症離自己很遠。」

呂國樑醫師強調,年輕糖尿病患主要問題在於病識感薄弱,這時候藉由智能裝置雲端控糖正好可以扮演衛星導航的關鍵作用,隨時提醒患者注意血糖波動,以數字量化的清晰管理方式,反而讓年輕糖尿病患可以得到更多幫助。

呂國樑醫師認為,控糖管理APP未來預期將會發展成為AI輔助醫療工具,並進入到個人化模組階段,簡單來說,就是從手動進入到AI時代,藉由患者的血糖值預測患者的血糖趨勢,提供醫護人員劑量調整建議以及患者高低血糖示警系統,未來也預計將患者的胰島素施打劑量即時上傳到後端管理平台,建立一個具備量測、管理及治療追蹤的完整生態鏈,更實質地協助醫師及團隊幫助患者達到糖尿病的治療目標。

呂國樑醫師提醒,年輕就罹患糖尿病的病患,因為往後的日子還非常的長,應該更注意糖尿病控制,及早利用胰島素介入並搭配規律運動及正確飲食習慣,短時間內把失控的血糖拉回來,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機率,千萬別放任糖尿病纏身而成為身體健康的不定時炸彈。

MAT-TW-2001497-1.0-01/2021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