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特輯】
「我沒事,休息一下就好。」
膝關節出現狀況時,你也常對疼痛視若無睹嗎?譬如好幾個小時的登山上下坡,為了趕過馬路或上下公車的動作過快而導致膝蓋不舒服,卻總覺得只要休息一下就好,或是深怕看骨科或復健科只是小題大作,然而殊不知這都有可能影響膝蓋的穩定度,更甚者,長久發炎還會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其實萬萬不可輕忽!
骨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不同的兩件事,卻也密不可分!
坊間廣告時常給人「膝蓋痛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錯誤認知,仁瀚骨科診所石英傑醫師指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骨關節炎是因為短時間內負重過多造成發炎,而退化性關節炎則是軟骨磨損導致。儘管如此,關節長時間處於發炎狀態,發炎因子便會浸潤軟骨,導致軟骨保護力下降,使之更容易被磨損,最後也會有可能形成退化性關節炎。輕者消炎止痛就能緩解,嚴重的話甚至會走向開刀替換關節的局面。
尤其年過五十歲開始,身體的修復能力就會開始急遽下滑,石英傑醫師提醒,老人家常常就是因為瞬間改變膝蓋行為導致受傷,且因本身復原能力較差,有小問題很容易就變嚴重,導致本來就脆弱的關節變得不穩定,光走路就會互相撞擊,因此骨科醫師在前期症狀較輕微時,會努力改善關節的不穩定程度,並盡量保護患部,讓患者能透過自己的修復能力痊癒。
自癒能力不夠,關節無法自我修復,就得依靠PLT、PRP增生療法協助
人體的修復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石英傑醫師指出,輕度的骨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通常以吃藥消炎、復健的方式進行治療,目的在於保護與自我復原。但若觀察一陣子後發現情況並未好轉,就有可能是患者本身「自我修復能力不足」,便需進階到玻尿酸,甚至是PLT血小板或PRP這類的增生治療。
增生治療即是透過注射葡萄糖、PRP或PLT凍晶的方式,提高組織修復能力,多用於已治療一陣子,卻發現本身修復能力不佳的患者。「還有另一種特殊族群,比如說運動員如大聯盟投手。」石英傑醫師補充,這類型的人有長期拉傷、磨損的問題,且又有重返賽場的時間壓力,因此會更適合以注射PLT、PRP的方式,直接於患處釋放生長因子,協助修復磨損或受傷的組織,而PLT與PRP相比,僅需抽一次血就能得到至少10~20瓶的凍晶,等同於10~20次的PRP治療,每次治療不需要再額外抽血,對年輕運動員來說更有優勢且便利。
治療方式仍須仰賴醫師評估規劃,沒有「打一針就好」這種事
每個人的病症不同,石英傑醫師提到,女性先天比男性更有機會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年長者退化的機會也較大,在長久的治療過程中,需時刻評估並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有些患者透過復健或用護膝就有很好的改善,那便不需非得依靠增生療法。然而針對那些本身修復能力差、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自費的PRP或更進階的PLT療法是其中一種選擇,治療的時間有長有短,除了減少疼痛、修復受損組織外,依照診所建議進行肌力訓練也是必要的。
關節修復,最重要還是得靠自己,醫療只是輔助
然而,無論何種療法都須強調醫師與病人的相互配合,治療過許多關節或運動傷害問題的石英傑醫師強調,提高身體本身的修復力以及訓練肌肉強度是必須的,尤其是長輩,並非得等到受傷後才開始特別注意。諸如增加關節活動度、進行肌力訓練等,都是有效減少關節受傷發炎的方式。唯有在受傷時及時尋求專業協助,自我修復能力過低時搭配適合的增生療法,並在未來盡量避免會再次受傷的狀況,才是讓關節維持健康長久的根本之道。
▲仁瀚骨科診所石英傑醫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