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萬就能少1人罹胃癌! 台大籲「根除幽門桿菌」納常規預防

▲▼腸胃,肚子痛,胃痛,大便。(圖/翻攝自pixabay)

▲逾8成胃癌為「幽門桿菌」引起,台大醫院籲將「除菌」納常規預防。(圖/示意圖/pixabay)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胃癌是全球死亡率排名第3的癌症,雖然發生率近年來持續下降,但罹病人數卻持續增加。台大醫院指出,胃癌與子宮頸癌、肝癌一樣,多為病原菌感染所致,臨床研究已證實,有8成胃癌是由幽門桿菌引起,而除菌則可降低風險,呼籲各國政府可將根除幽門桿菌納入癌症預防措施,降低罹癌後所帶來的家庭、社會負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估計,全球罹患胃癌人口持續增加,發生率排名第5名,每年約有77萬名胃癌患者,可歸因於幽門桿菌感染,醫界也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

台灣消化醫學會於9月30日與10月1日在台大醫院舉辦國際會議,研擬出30點專家共識與跨國研究計畫,期望對全球胃癌及幽門桿菌防治有所貢獻。

▲根除幽門桿菌可防胃癌 台大醫院國際會議得出共識 。(圖/記者嚴云岑攝)

▲2019亞太消化系醫學會針對胃癌得出30點專家共識。(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大醫院內科臨床教授劉志銘表示,此次共識會議得出,在胃尚未病變前根除幽門桿菌,可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預防胃癌病變機率高達8成,癌前病變者也有3至4成預防率。而近10年來日韓兩大臨床試驗也指出,遭受到幽門桿菌感染的胃癌患者,在進行根除性切除後,也有望降低復發風險。

治療幽門桿菌,已成國際共識,但劉志銘表示,近年來專家學者也有疑慮,擔心大量治療幽門桿菌,可能造成抗藥性增加,甚至改變腸道菌相。不過台大醫院今(1)日獲刊於《刺絡針》(The Lancet)等國際頂尖期刊研究,已將此疑慮排除。

劉志銘提到,研究中除證實「14天序列性療法」及「10天鉍劑四合一療法」更勝傳統三合一療法外,更進一步發現,人體在接受腸除菌治療後,腸道菌相只會有短暫失衡,在治療2個月至1年後會逐漸恢復;腸道菌抗藥性,則會在治療2個月後恢復除菌前狀態。

▲根除幽門桿菌可防胃癌 台大醫院國際會議得出共識 。(圖/記者嚴云岑攝)

▲副總統陳建仁出席「世界保胃日」記者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根據衛福部統計,胃癌佔10大癌症死亡率第7位,而每100名幽門桿菌感染者中,約有2至3人會轉為胃癌。

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經過20多年努力,已將成人幽門桿菌盛行率,從55%降低為25至30%,「只要花10萬元篩檢、投藥1至2週,就能減少一名胃癌患者發生」,呼籲政府可將根除幽門桿菌納入常規預防措施,有癌前病變的高風險患者,也要定期進行內視鏡追蹤。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