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愛又怕類固醇「劑型」很重要 用錯恐引刺痛、毛囊炎

▲藥膏,擦藥,類固醇。(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擦類固醇藥膏要注意。(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文/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 賴宥菊

隨著各種社群軟體的興起,許多人會分享居家必備萬用藥膏或是媽媽隨身必備的好用藥膏,而被廣泛推薦的藥膏中大部分含有類固醇。一聽到含有類固醇,又有一部分的人擔心害怕、避之唯恐不及。以下帶各位了解類固醇藥膏。

外用類固醇具有抗發炎、止癢與血管收縮作用。抗發炎作用可改善多數皮膚炎及皮膚過敏現象。血管收縮作用造成真皮上層的微血管收縮,減少紅斑形成。因為具有改善皮膚過敏、減少紅斑形成以及止癢作用,所以對於濕疹、曬斑、昆蟲咬傷等有一定效果,也因此被當作必備藥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外用類固醇有許多不同的劑型。在治療皮膚病時,理想的藥物必須能穿透且全停留在皮膚內。藥物的理化性質、藥用媒劑之特性及皮膚本身的狀況都會影響藥物的穿透速率與程度。如果使用了不適合的劑型,可能影響治療的效果。

例如:對於手部的濕疹和裂傷如果使用凝膠(gel)會因凝膠的醇基而增加疼痛、刺痛感;若用軟膏治療濕性的、有分泌物的病變可能因為其封閉特性導致繼發性毛囊炎。

以下介紹五種劑型:

軟膏(ointment)半固體劑型,通常所含的水及揮發性物質少於20%,超過50%的碳氫化合物、蠟類或多元醇作為媒劑。這種類型的媒劑有助於減少皮表水分流失,增強藥物的吸收。由於軟膏有封閉特性,通常是最有效的劑型,但是較油膩,患者接受度比較低,且不適合用於毛髮部位。

乳膏(cream)乳劑劑型,通常含有20%以上的水和揮發物,少於50%的碳氫化合物、蠟類或多元醇作為媒劑。因為不油膩,用水可清洗,患者接受度比較高。對於相同成分的藥物,乳膏製劑通常比洗劑效果更強,但不如軟膏。

凝膠(gel)透明、無色的半固體乳劑,基劑含有酒精。在與皮膚接觸時液化,適合痤瘡的治療或塗抹於毛髮處。

洗劑(lotion):用於皮膚表面的懸液劑(固體粒子均勻分散在液體中)或溶液劑(藥品在溶劑中已溶解,為澄明均質液體)。可用在毛髮區域和治療面積較大的情況。此外,當洗劑蒸發,有冷卻和乾燥效果,因此可用於治療滲出性病變、瘙癢症。

泡沫液(foam)乳劑包裝在加壓的氣化噴霧劑容器中。與其他製劑相比,泡沫液更容易塗抹,特別是對於發炎的皮膚和頭皮皮膚病。同樣成分,泡沫劑型釋出藥物的能力大於其他傳統劑型。由於泡沫劑型的輸送系統設計較複雜,往往比其他劑型更昂貴。

外用的類固醇根據收縮血管的能力,分為七個等級,第一級為最強,第七級為最弱。使用前,除非另有說明,可用肥皂與水清潔患部,並用軟布輕撫使乾。在患部施用薄層的藥物並用手指或以棉花棒輕輕塗開,使用後請記得洗淨雙手。除非特別指示必須保護患部以防與外界過度的接觸或污染物,通常不需使用封閉性敷料或繃帶。

對12歲以下幼童使用短期療程並選用較弱效類固醇(四至七級)較為安全。除非是較嚴重的皮膚炎(如牛皮癬、嚴重異位性皮膚炎),則會使用一至兩週較強效(一至三級)類固醇。強效類固醇避免使用於兒童臉上或較薄的皮膚處(如會陰,腋窩),且必須由皮膚科醫師評估後才能短暫使用。

正確使用類固醇可以達到治療目標,如果一再抗拒類固醇,反而可能惡化皮膚狀況。相反的,將類固醇藥膏當做萬用藥膏不當地使用反而會造成副作用。最安全的用藥方式是交由專業的醫藥人員進行評估,並且遵從醫囑及配合醫師、藥師指示,適當使用,就能兼顧治療效果與用藥安全。

這裡悶、那裏痛,親友說吃這個藥卡有效?看病領藥怎麼吃老霧煞煞?用藥治病、要命可能只在一線之間,可不能一知半解!《ETtoday健康雲》開闢新專欄「藥師站台」,歡迎來信提出你的用藥難題,我們將請專業藥師來解答你的疑惑,幫你顧健康!信箱:lifenews@ettoday.net
◎鎖定每日刊文,看看專家怎麼解開難題!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