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文/諮商心理師艾彼
決心回家看燈會的那天,我搭了早班列車回鄉,踏入家門時中午都未到,便提議與父親至近郊走走。我見奶奶一人坐在沙發上,走近她身旁問到:「我們去古坑,奶奶一起來吧!」
今年剛滿九十的奶奶,又搖頭又揮手,對我說:「外面冷,風大,不去。」
我說:「沒關係,我們戴帽子。」奶奶仍是拒絕了。
奶奶約莫70歲時,才與大伯同遊黃山,並且是親力親為地爬走完了最後一檻階梯。從頭到尾也未見奶奶抱怨過一聲,甚至伯父提出,他願意背奶奶上山的意見時,奶奶也未接受。這樣的奶奶,卻在這幾年越來越不願意出門。
奶奶的心情,其實不難了解。
幾年前,奶奶右眼白內障開刀,右眼術後雖能看清,但在外觀上卻成了「大小眼」。這對向來愛美的奶奶來說,是對自尊心的一大打擊。對外觀上的注意,老人家雖然沒有青少年那樣期待被所有人目光鎖定的需求,卻也總希望能夠和其他人差異不大,希望自己走在路上能夠不引人注意。
這問題在兒孫輩幫奶奶購置了一副太陽眼鏡後,幾乎完全解決了,奶奶偶爾願意出門遊山玩水。
但功能退化的部分,仍舊是奶奶心中最過不去的檻,心中的檻比門外那道檻高出許多倍。
比如奶奶仍舊擔心,一道出遊時自己走得慢,時時需要攙扶,恐怕拖累大家的腳步;奶奶也擔心,若路上沒有廁所可隨時如廁,可能會有失禁、漏尿的問題。
▲長者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你想,當你在腳受傷時,你會想出門嗎?光想到出門的不便,你可能就已經興致缺缺,只願意留在家中了。
腳傷無法出門的狀況是一時的,可是老人家的功能退化,卻是不可逆的。老人家在外觀、功能上的改變,都可能阻礙他們踏出家門,提高外出的難度;最後只能悶在家中……身為晚輩的我們,能做的又有哪些呢?
一、觀察老人家的身心狀況
挑一個老人家看起來特別有精神、心情不錯的時候提出建議。此時,老人家會以較樂觀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現狀,不會過度憂慮,通常會讓老人家出門的意願提升。
二、重視老人家愛美的需求
若老人家有愛美的需求,也不要忽視外表對老人家出門的影響力,協助挑一套合宜的衣服。如老人家有隨身攜帶的醫療儀器、設備,也可以詢問他們是否要幫儀器、設備做一個簡單的打扮,避免老人家內心會有的自卑與尷尬。
三、從近一點的距離開始
一開始切勿求好心切,見獵心喜地想帶老人家往遠處跑。盡可能地從家附近的公園、河堤等步行可達的區域開始,慢慢擴大範圍。一來老人家對熟悉的環境較不會拒斥,二來也可建立老人家對外出的習慣和信心。
四、建立老人家對外出的安全感
若前往的地方是觀光地區、近郊山區,可主動在每一個有廁所的地方停下來,詢問老人是否有如廁的需求。即使老人家沒有,也可停下洗手,讓老人家歇歇腿。
也須主動幫忙記錄老人家出門時需要攜帶的物品(例如:假牙、藥品、拐杖等),不論是提醒老人家或是直接幫老人家準備妥,都是能應用的方法。
當自己的需求,即使未說出口也能夠被滿足時,老人家對外出的安全感,就能漸漸地建立起來。
對老人家來說,出門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老人家心中雖然也期待能與家人一同出門,但內心仍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慮,更害怕自己會成為家人的負擔。
▲長者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除了上述四點,我認為「說話技巧」也非常重要。
和老人家說話,有時需要「連哄帶騙、甜言蜜語」,才能把老人家帶出門。例如上週,我與父親怎樣都無法把奶奶勸至餐廳用餐,姑姑卻只講了一句話,奶奶就買單了。
姑姑說:「多你一個人吃飯,這餐的錢也不會增加,怎麼不來呢?」
奶奶嘴上雖然回著:「最好是,聽你在說。」不過仍是乖乖地拿出大衣和鞋子準備出門了。
下次,當你又說家中長輩是宅老人時。請你先回憶一下,有沒有什麼是我們還沒做到的呢?
※本文經授權轉自:愛長照【心理師告訴你,宅老人為什麼會宅?先想想我們忘了做什麽……】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