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iHealth
類固醇是治療許多疾病的常見藥物,根據健保申報統計,每年就有高達1億多筆的處方數量,可以說是使用相當廣泛的藥物。類固醇因為藥效顯著,通常在短時間內就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又被稱為「美國仙丹」。
不過,許多病人仍對使用類固醇有疑慮,例如:「使用類固醇一定會有副作用」、「不要用類固醇比較好」,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類固醇是什麼?
類固醇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荷爾蒙,和人體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荷爾蒙具有相同功能,所以也稱「副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荷爾蒙是人體本身就有的類固醇,每天大約分泌7.5毫克以維持生理運作,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腎上腺皮質荷爾蒙主要分為兩類:醣化皮質荷爾蒙、礦物皮質荷爾蒙,一般常說的類固醇大多是指含有醣化皮質荷爾蒙的藥物,其作用包括:減緩免疫發炎反應、維持血壓及心臟功能,調節醣類、蛋白質、脂肪代謝等。
類固醇有哪些副作用或影響?
當藥物用來治療疾病時,有些作用是可預期且不是治療過程想要達到的效果,就稱為「副作用」。
類固醇的可能副作用包括:變胖、月亮臉、青春痘、水牛肩、骨質疏鬆、皮膚變薄、容易感染等等,這些副作用通常和「劑量」、「使用時間長短」有關,劑量越高、使用時間越長,發生副作用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5種類固醇常見副作用
1.變胖、影響脂肪分佈
剛開始服用類固醇時,許多人可能會因此增加食慾、容易饑餓,食量提高、運動量少的情況下,就容易變胖。另外,若是服用劑量較高者,如每天吃四顆類固醇,就有可能造成脂肪重新分佈,使臉頰變圓、身軀肥胖、水牛肩等現象出現。
若是出現這些副作用也不用過度擔心,這些現象通常會隨著類固醇的用量減少、飲食控制,慢慢恢復正常。
▲剛開始服用類固醇會出現食慾變好、身材肥胖等情形。(圖/取自pakutaso)
2.水分、鹽分堆積
起初類固醇的用量若超過一天四顆,可能造成體內水分及鹽分的堆積而引發水腫,這並不是類固醇傷害的腎臟的緣故,而是鈉滯留作用所致。只要在服用期間避免吃太鹹、醃製、加工食物,就可以減少水腫的發生。
3.影響血糖
類固醇造成高血糖的原因為:當類固醇作用於胰臟,會導致過度的蛋白質分解,而蛋白質分解所釋放的胺基酸,會透過肝臟轉為葡萄糖。另一方面也會抑制胰島素分泌、增加胰島素阻抗,多重原因之下就造成高血糖,不過這種副作用通常是在長期、過量使用類固醇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過量類固醇易引起血糖高低。(圖/翻攝自pixabay)
4.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並不是服用類固醇一定會造成骨質疏鬆,這種情況較可能出現在高劑量、長期服用的患者身上,例如每天服用四顆以上的類固醇,且服用時間超過3-6個月以上。原因是類固醇的作用可能減少鈣質在小腸的吸收、抑制成骨細胞的增生。
日常生活中可以增加鈣質的攝取,多攝取牛奶、乳製品、小魚乾、菠菜、芝麻、大豆等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也可以搭配食用鈣片,加上適當運動、戒除菸酒,就可以減少骨質流失。
▲高劑量的類固醇使用者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圖/翻攝自pixabay)
5.提高感染風險
由於類固醇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長期下來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每天服用四顆以上類固醇的患者,會比較容易感染或引發口腔黴菌感染。
我該擔心藥物副作用嗎?
首先,雖然所有藥物都存在「可能」的副作用,但並不是一定會發生,通常以服用高劑量、長期服用者才有嚴重副作用的風險。一般而言,副作用大多是輕微且短暫的反應,通常在服藥一段時間後,身體會自然適應而逐漸消失,且類固醇的代謝可透過腎臟排出,並不會累積在體內。
《以上內容由處方iHealth政昇宅配藥局授權,請勿轉載拷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