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9成5的糖友都曾因低血糖出現冒冷汗、心悸。(圖/翻攝自pixabay)
文/黃慧玫
據統計,曾發生嚴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糖尿病患者高出3倍,若發生於第1型兒童或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身上,更可能影響智力、認知功能發展。
台灣糖尿病死亡率排名居高不下,過去普遍認為是高血糖所致,事實上糖友低血糖也是隱憂。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超過5成以上糖友皆發生過低血糖,卻因衛教知識不足,錯誤認定,輕忽低血糖潛在風險。
最新糖尿病診間認知調查發現,高達9成5的糖友都曾因低血糖出現冒冷汗、心悸、發抖及全身無力的症狀;近5成糖友更因而半夜驚醒、發抖、無力,其中近3成患者血糖值甚至低於50mg/dl,渾然不知已陷入生命危機。
許惠恒指出,除了行為怪異、昏迷外,若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死亡,腦血管也會產生病變、栓塞,引起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
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嘉鴻提醒,糖友反覆發生低血糖主因來自於「用藥」。他進一步說明,以胰島素來說,過去長效基礎胰島素發展雖已能減少低血糖發生率,但卻因為藥效釋放穩定性不足,可能導致半夜低血糖。
▲葡萄乾可以補充糖份,避免血糖過低。(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因無法預期藥效發揮的高峰期,建議應三餐飯前、飯後、睡前及半夜都要監測血糖,擔心半夜低血糖則使用24小時監測儀器,並建議做好飲食及生活作息的搭配,降低低血糖發生機率。此外,現已有較長效胰島素,藥效釋放較平穩,幫助糖友穩定控糖。
*建議糖友應隨身攜帶方糖、糖果、葡萄乾或果汁等,當出現暈眩、盜汗、顫抖、意識不清的症狀,立即補充救急。而巧克力、冰淇淋、甜麵包、餅乾雖然是甜的,但其不只糖,還有蛋白質、油脂反而較難吸收,會延緩血糖上升。
諮詢專家/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嘉鴻
本文摘自【國家網路醫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