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鐘心跳剩30下! 15歲街舞少女「站10分鐘就暈」 

▲先天心臟病作怪  15歲女孩重拾健康人生。(圖/花蓮慈濟提供)

▲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右)、黃水坤顧問醫師(左)等醫療團隊,成功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人黃曲玥庭(中)置換心律調節器。(圖/花蓮慈濟提供,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站著洗碗,不到10分鐘我整個人就暈了。」15歲的黃曲玥庭是名阿美族街舞少女,就讀小學時確診心臟病「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所幸沒有合併其他心臟血管畸形,只需定期回診追蹤,但原本控制良好的病情,卻在去年4月急轉直下,每分鐘心跳只剩30多下,一週就要進出醫院3、4次,還遭疑是否不想唸書,才會頻繁請假。

收治病患的花蓮慈濟心臟內科醫師張懷仁表示,病患確診時年紀尚小,不適合接受人工心律調節器置,但隨著心臟逐漸擴大,最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猝死危險。經過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心臟內科醫師共同討論後,評估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是最好的方法,去年8月成功完成置放,術後4天順利出院,成為院內年紀最小就成功接受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的病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天心臟病作怪  15歲女孩重拾健康人生。(圖/花蓮慈濟提供)

▲花蓮慈濟心臟內科醫師張懷仁解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

張懷仁醫師表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的發生率大約只有2萬分之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來自於母親懷孕時罹患有膠原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而將其抗體經由胎盤傳給胎兒,破壞胎兒的房室結傳導組織所造成。也因為如此,張懷仁特別安排玥庭的媽媽接受檢查,雖然未發現紅斑性狼瘡,但卻有嚴重的缺鐵性貧血,需進一步接受治療。

張懷仁醫師表示,心臟要維持正常傳導跳動需要「過五關」,包括竇房結、房室結、希氏束、左右分束與柏金斯氏纖維等通力合作。玥庭的房室結組織受到破壞,導致心房及心室間傳導故障,造成心跳異常緩慢。一般人在走路、爬樓梯和運動時,身體的耗氧量會增加,心跳必需增快來提供足夠氧氣供應;玥庭的心跳跟不上,造成運動不耐,身體承受不了,稍微一動就會「很喘」、「頭暈」。 

心痛,心絞痛,心臟病。(圖/達志/示意圖)

▲先天性心臟病若未治療,心臟逐漸擴大,最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猝死危險。(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先天性完全房室傳導阻斷在臨床上的治療方式為執行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但是面對年紀小的患者,原則是「能等盡量等」,在尚未出現運動不耐症狀之前,盡量等到病人身體發育完成、體重達到標準後,再執行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手術。

張懷仁醫師表示,玥庭裝置的是最新型的核磁共振檢查相容性雙腔型人工心律調節器,不同於傳統的節律器,是可以接受全身性核磁共振照影檢查,電池壽命可達8至12年,每年需固定回心律調節器特別門診追蹤,檢查電線功能和電池剩餘電量。 

玥庭媽媽說,術後的玥庭,不僅氣色變得很好,體力也比以前好。術後一個多月,玥庭就在學校校慶運動會中,完成一百公尺的接力賽跑,張懷仁醫師祝福地說,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玥庭能重新擁抱她最愛的街舞,朝著練習生的夢想前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