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熬夜是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造成什麼樣的可怕後果,相信大家都聽過很多,但為什麼勸來勸去,還是有人明知道這樣不好卻仍黑著眼眶熬著夜呢?有專家分析了這些人的「心理機制」,認為可能有4個原因。
心理諮詢師蔣碩在《科技日報》撰文指出,愛熬夜的人可能有「自虐人設」。她進一步解釋,熬夜的人總會說是因為工作之類的關係,「被動熬夜」在熬夜一族中似乎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但從「我不得不熬夜」到「我是個熬夜的人」這一自我認知的修改,中間包含著若干微妙的心理暗示,例如「我很辛苦」、「我是付出者」、「我過著值得同情的/值得羡慕的(某些需要熬夜的工作是高回報的)生活」、「我在為未來努力」。
蔣碩說,這些暗示在日復一日的熬夜中變成了熬夜者的人物設定,而為了進一步完成人設,熬夜的行為又被不斷固化和放大。她表示,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那些熱衷強調自己很晚睡的人,往往並不打算放棄讓他們晚睡的工作或生活。「誰知道那種『受虐』的無奈與抱怨裡,是不是有著獨特的滿足呢?」
▲熬夜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愛熬夜還可能是因為「低成本自由」。蔣碩引述美國一份研究指出,成年人會複製他們在叛逆期的行為,並且常常樂於這樣做。「別熬夜」、「多喝水」的勸誡之所以無效,就是因為它們太像大家在青春期聽到的那些東西,它們是正確的,也是保守的,還是充滿優越感或帶著點壓制色彩的。「即使我們已經成年,有判斷利弊的能力,但對於這類約束性信息,還是會作出『叛逆』的第一反應。何况,這種叛逆成本極低,並不需要真正的對抗,自己得意就是了。」
蔣碩進一步表示,和叛逆一樣寶貴的是自由,熬夜的人提出的熬夜理由中,不乏「深夜才能享受獨處」、「不論玩遊戲、發呆還是吃夜宵,一個人做起來似乎別有滋味」等說法,相較於白天要身不由己的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這短暫的自由特別寶貴。
▲工作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另外,當熬夜成為一種習慣,很多人不知不覺會把時間規劃做到很晚,以為自己在晚上真的可以完成很多事情。蔣碩說,這就是熬夜中包含的「資源幻想」,它和大家常聽到的「拖延症」密切相關。
蔣碩解釋,人們在完成某項任務時,一方面由於任務缺乏吸引力而苦惱,一方面被最後期限威脅,於是在潛意識中安慰自己「還有時間」,而「夜裡頭腦更清醒」、「沒人打擾效率高」這些說法,也和熬夜的時間一樣,是安慰性的資源,到底可不可靠,自己知道。
▲健康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蔣碩進一步指出,每次看到有人因為熬夜而怎麼了,大家內心的警鐘也會響上一兩聲,但這些明確的意識難以轉化成改善作息習慣的行為,是因為「即時回報優先」的心理作祟。
蔣碩說,和熬夜帶來的種種「享受」相比,健康是一項長期收益,它的回報過於遙遠,並且很難切實感受到,人們對這種未來、無形的收益,反應不敏感。另外,「感同身受」這件事並不存在,即使別人對疾病的描述細緻入微,大家仍然無法真正意識到同樣的問題可能危及自身。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