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讓男童「小雞雞」 除了勤洗手...還有這5點可預防

▲避吃到塑化劑,台大醫建議勤洗手。(圖/示意圖/記者張一中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生活中塑化劑無所不在,無論是將熱湯裝進塑膠袋裡,或者用塑膠容器泡手搖飲,都會加速溶出。但台大環境暨職業醫學部主任陳保中表示,塑化劑「經皮膚吸收」更可怕,呼籲民眾少用保養品、多洗手,才能減少暴露風險。

塑化劑為環境荷爾蒙,作用類似雌激素,從動物實驗可見,胎兒生殖系統發育的時候,母鼠接觸越多塑化劑,不僅容易造成早產,下一代雄性的生殖器會變小,出現尿道下裂、隱睪症的機率也會增加,此外,塑化劑也會降低精子濃度,提升睪丸癌因子,也容易導致不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職業醫學部主任陳保中教授。(圖/記者嚴云岑攝)

陳保中提到,塑化劑不只影響生殖系統,內分泌、心臟、大腦、甲狀腺也都會受到影響,研究顯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的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比一般孩童高2.5倍。塑化劑半衰期雖短,卻在環境中無所不在,除了塑膠食品容器外,小孩玩完塑膠玩具或者在PVC地板爬行後將手放進嘴巴吸吮,也容易把塑化劑吞下肚。

如何預防塑化劑對孩童的影響?陳保中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勤洗手。除此之外,還可利用以下5點預防,分別為「自治簡單無毒玩具」、「減少二手菸暴露」、「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使用揮發性有機溶劑」及「每週至少在家中煮一餐」。

他表示,牛奶回收盒製作的玩具,可減少寶寶接觸到塑化劑的風險,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被證實是塑化劑的來源之一。每週在家煮一餐,可減少熱食被裝進塑膠袋的機率,更可以自行調配健康食材及調味料,不僅安全也兼顧健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