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請減重學員於用餐前「先吃足夠蛋白質」,她在半年內狂剷24公斤肉。(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門診一名女學員長時間為了減肥與控制血糖而傷透腦筋,於是他請對方於用餐前「多1個動作」,那就是先吃足夠的蛋白質,半年後女子從86公斤瘦到62公斤,就連血糖也穩定多了。他引述研究指出,只要建立「蛋白質緩衝」,餐後血糖曲線下面積,竟能降低高達73%。
蕭捷健發文透露,女子一直以來總是「一口飯配一口菜」,或習慣先吃自己最愛的澱粉類食物,但這樣的進食順序,很可能就是造成她飯後血糖快速上升,卻一下子又覺得餓的關鍵原因。他進一步說明,空腹攝取高GI碳水化合物,會引發「快速糖化反應」,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血糖震盪導致肝臟新生脂肪生成增加。
「其實只要在吃飯的時候,先吃足夠的蛋白質,例如肉、魚、蛋、豆製品,就能改善這個問題。」蕭捷健指出,先吃下肚的蛋白質會分解成氨基酸,其會刺激腸道分泌有助於穩定飯後血糖的腸泌素(即為瘦瘦針的成分),使之後吃進的澱粉、糖分慢慢地被肌肉利用。
▼吃飯時先吃足夠蛋白質,能避免血糖震盪。(示意圖/資料照)
蕭捷健說,女子每次正餐前會先喝一份植物性基底的蛋白飲,因其消化成氨基酸的速度更快,不僅能穩定血糖,還順便解決她減重期間蛋白質攝取不足、引發肌肉流失的問題。
事實上,學術研究也支持這樣的作法。蕭捷健引述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發現,先攝取蛋白質、蔬菜,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的進食順序,和先吃碳水相比,餐後胰島素反應更低,也就是說,身體只需分泌較少的胰島素就能處理血糖。
蕭捷健接著說,另一項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更驚人,先吃蛋白質和蔬菜再吃碳水,能顯著降低餐後30、60、120分鐘的血糖濃度,分別降低約28.6%、36.7%、16.8%,而餐後血糖曲線下面積更降低高達73%。
蕭捷健認為,若長期實踐,這樣調整進食順序的方式能讓身體在飯後休息,或運動時更多地利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患者們的糖化血色素也明顯改善,不僅體重與血糖更聽話,午後疲倦感減輕許多,人也變得更有精神,工作效率直線升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