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無心的一句話可能會讓孩子很受傷。 (示意圖/達志影像)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父母都希望孩子樂觀自信,但有些孩子沒有像父母期待的那樣成長,甚至在各類場合都顯得過於拘謹、退縮、膽小怕事。這很可能是因為父母隨口的一句話,讓他們變得自卑、敏感、多疑。《生命時報》就引述心理諮詢師的說法,整理出「毀掉孩子的10句話」,你不妨看看自己是否聽過或說過。
1.你還小,你不行。
父母覺得這是對孩子的保護,但孩子不斷發現、探索新鮮事物,這是他們自主成長的過程,如果父母挫傷了孩子挑戰未知事物的積極性,便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想做什麽都被否定,喪失探索新事物的熱情,放棄自己的决定權。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例如「想好了,就放手去試,爸爸媽媽會看著你」,給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2.哪有,我們沒那麽優秀。
謙虛是傳統美德,但當孩子被表揚,父母的謙虛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沮喪,覺得自己沒有獲得家人的認可。因此,專家建議,孩子被讚賞時,父母不要表現得過於謙虛,或許可以回答「謝謝您對孩子的肯定,我們會繼續努力」。
3.怎麽這都做不了。
很多大人認為理所應當或非常簡單的事情,對孩子則未必如此。因此,當孩子沒有做好某件事時,家長不要急躁,應該耐心地給予鼓勵,給孩子再次嘗試的機會。專家說,可以問孩子「感覺怎麽樣」,或者鼓勵「你已經可以做……了,真棒」。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言一行真的都很重要。 (示意圖/達志影像)
4.你看看人家。
也許父母無意間的比較只是想讓孩子更有動力,但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更喜歡別人,也覺得父母總是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專家指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父母欣賞孩子並能適當鼓勵,會讓孩子更加樂觀自信。在上述情况下,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已經在努力了,加油」。
5.你再不好好學習,以後掃垃圾去。
父母這樣說也許是無心,但孩子對未來的認知並不明確,往往會放在心上,因此影響他們的性格發展。專家建議,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學習吧」,陪孩子一起發現學習的樂趣。
6.爸爸媽媽那麽累都是為了你。
父母常會苦口婆心的勸孩子上進,懂得感恩,但這樣只會讓孩子過早地感受到壓力,如果自己有一點沒做好就會覺得對不起父母。專家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為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下班回到家,跟孩子說「給爸爸倒杯水好嗎」。
7.等你成績好了,再……
這會讓孩子覺得成績不好就沒有資格要求其他東西,這種無資格感會讓孩子更加自卑。專家表示,其實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我們擔心……會影響你的成績,你覺得呢?」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自信,能勇敢面對各種挑戰。 (示意圖/達志影像)
8.你再……我就……
面對分歧,威脅和專斷的做法只能顯示家長的權威,但起不到作用,而且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專家建議,不如與孩子一起商量,讓他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例如說「是不是這樣會更好」。
9.你是第一名,你是最棒的。
過度強調名次會讓孩子感到擔心,如果下次不是第一名,家長會不會不高興?專家認為,在孩子取得成績時,父母更應關注和讚美孩子的努力,而非成績,誇獎可以換個說法,例如「你一直在努力,我們為你驕傲」。
10.早說過這樣不行。
當孩子失敗時,這類語言只會讓孩子更加氣餒,更不願和父母交流。專家說,父母的肯定是孩子前進的動力,所以父母應該對孩子充滿信心,當孩子遭遇失敗時,不妨說「我們一起分析原因,下次一定會更好」。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