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的小鹿不要摸! 台女在美染萊姆病「右臉痲痹」

▲野外的小鹿不要摸!台女美麻州染萊姆病「右臉痲痹」。(圖/示意/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4)日公佈一境外移入萊姆病確定病例,為我國長住於美國麻州的60歲女性,9月11日因右臉麻痺、手腳有皮疹至當地就醫,14日返台後,又因症狀未改善就醫治療,經醫院通報採驗後,確診感染。醫師聽聞個案自述,研判是8月於草堆中接觸野鹿遭蜱咬傷,目前個案已出院。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於8月11日至9月8日萊姆病潛伏期間均在美國,且她曾表示自己8月中旬曾於麻州一處草堆中接觸野鹿,並於遭蜱叮咬傷,依據個案潛伏期間活動史,及萊姆病盛行地區研判感染地為美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萊姆病主要分布於全球溫帶區域,如美國東北部、北亞、中亞、加拿大、南美洲,以及鄰近的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地。我國今年截至目前共2例萊姆病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分別為瑞典與美國。

▲疾管署萊姆病核心教材的蜱。(圖/疾管署提供)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2007年起迄今國內萊姆病確定病例數共計12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包括本國籍7例、美國籍4例及瑞典籍1例;感染國家以美國8例最多,其次為歐洲國家包括丹麥、英國、德國及瑞典各1例;無死亡病例。

林詠青說,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感染的俗稱壁蝨的「蜱」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在自然界中,蜱主要寄生在野外的鼠類與大型哺乳類如牛、馬、狗等身上,人類會因為被感染的蜱叮咬而遭到感染,流行高峰期落在5~8月。

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2 天,但大部份1~2周就會發病,70%至80%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淋巴腺腫大、肌肉疼痛、喉嚨痛、頸部僵硬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無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有些病患還可能出現關節炎或關節變形的情形。

▲疾管署召開每週例行疫情週報。(圖/記者嚴云岑攝)

如何避免萊姆病?林詠青呼籲,民眾至流行地區或野外踏青應加強防護措施,請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蟲藥劑。

此外,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降低感染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