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歷年中秋腹瀉人數都會大幅飆升,吃東西要小心。(影/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天氣炎熱,飲食不慎易引發腸道傳染病,國內近期腹瀉疫情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疾管署提醒,暑假雖已結束,但校園也是腸道傳染病好發場所,加上往年中秋連假腹瀉人數都有上升趨勢,民眾仍應注重「餐前便後勤洗手、不生食及不生飲、生熟食分開處理」等衛生習慣,以減少感染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與沙門氏菌的風險。
依據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急診腹瀉就診總人次呈緩升趨勢,近四週全國急診腹瀉就診總人次分別為5299、5628、5989、5583,較去年同期至少增加200例以上;急診監測資料顯示0至6歲兒童近四週急診腹瀉每萬人口發生率分別為6.92、7.93、8.82、8.55,上升幅度顯著,可能感染病源主要為輪狀病毒與沙門氏菌。
▲疾管署今(6)日舉辦例行記者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輪狀病毒好發於6歲以下嬰幼兒,預防方法為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務必勤洗手;水果、蔬菜也要清洗乾淨,食物在烹調時,也要等到煮熟才能食用;吃剩的食物應放溫度適中的冰箱中保存,不需烹煮的食物應儘快吃完。諾羅病毒感染對象則為全年齡層,只要喝到被感染的水,僅需少量病毒就會導致嚴重症狀。
腸道傳染病主要透過糞口傳播,食用受病人排泄嘔吐物污染的水、食物,或吸入嘔吐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常見症狀為腹瀉和嘔吐,並可能有頭痛、發燒、腹痛、肌肉酸痛等症狀。大多患者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但對於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需要特別注意。
▲輪狀病毒好發於6歲以下嬰幼兒。(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往年中秋連假腹瀉病患都有上升趨勢,去年中秋節當日的就診人次更飆升到9238人,比起前一天多出近4000人。劉定萍呼籲,民眾聚餐烹調應選擇新鮮食材,注意食材的衛生與保存,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落實正確勤洗手;有症狀者尤其是餐飲業廚工,應停止處理食物,儘速就醫在家休息,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