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每天排便也不代表腸道很健康,營養師說明原因。(示意圖/網友提供)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以為每天都有排便,就是腸道很健康的表現嗎?營養師劉雅惠指出,當出現糞便容易黏在馬桶上、老是肚子脹放臭屁,以及便便細軟不成形等「3大異狀」就得提高警覺了。其中她特別點出,糞便細軟不成形不只代表纖維攝取太少,可能也與腸躁症、大腸癌有關,應盡快就醫。
營養師劉雅惠在粉專《營養師Emma》粉專拍攝影片衛教「如果你的便便出現以下3種狀況,真的不行!」首先是糞便黏馬桶沖不乾淨,代表你吃得太油了、脂肪難以被消化,導致便便沖不下去;再者是肚子脹放臭屁,則代表腸子的消化速度變得很慢、壞菌超多;當糞便細軟不成形,不僅是纖維吃太少,也可能是腸躁症或大腸癌的跡象,並強調「每天排便不代表腸道一定很健康。」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曾PO文說明,糞便主要由水、人體無法消化的纖維所組成,若平時纖維攝取不足,又常吃高油、蛋白質的食物,糞便就不容易成形,變得又濕又黏。此外,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在過度焦慮、壓力等情緒影響下,腸道會透過迷走神經影響大腦中樞神經,引發一連串反應以應對壓力,這時身體會抑制腸道消化功能,可能產生腹痛、糞便變黏等其他腸道疾病。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指出,關於「大便黏馬桶」與大腸癌的關係,目前無文獻佐證。(示意圖/記者劉維榛攝)
陳威佑強調,目前沒有文獻指出大便黏馬桶與大腸癌相關,但要注意,若糞便帶有黏液與血絲,並伴隨腹痛、腹瀉、噁心等症狀,就要留意腸道可能已經出現慢性發炎,或有黏膜潰瘍等情形,要盡早就醫檢查。若糞便只是輕微黏在馬桶上,多沖幾次水或用刷子就能輕易清除,只要多食用纖維、喝水,減少食用高油脂、精緻澱粉,就能讓糞便回歸正常。
不過,陳威佑提醒,若觀察到糞便出現帶血、細如筆、黏液多甚至散發惡臭;或是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前嚴重腹部絞痛、有便意但感覺排不乾淨等等,就要留心可能是較嚴重的腸道疾病或大腸癌。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曾提到,臨床上定義的正常排便,是3天1次至1天3次都算正常,如果不是每天排便族,不要因此緊張或想盡辦法只為了刺激排便;因為排便習慣和飲食息息相關,建議可先從飲食調整做起,多吃青菜水果、補充纖維質和水分;飲食效用不佳時,適時介入介於健康食品和藥物間的酵素纖維錠、纖維粉,予以腸胃暫時的協助。
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表示,影響排便次數或形狀的原因很多,跟飲食習慣、腸胃道機能、情緒、日常活動量都有關係;如果大便偏軟或偏硬,有很大原因是腸道菌相失衡引起,連帶著會引起各個器官慢性發炎和免疫失調,包括腸躁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脂肪性肝炎、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