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靠「浣腸」當心長痔瘡! 8大便祕因素你知道嗎?


▲正常排便狀況為「一天排便三次至三天排便一次」,並非「每天都要有排便」。(圖/記者黃克翔攝)

文/微笑藥師

常常有客人到藥局來,一買就是好幾盒浣腸,針對這些客戶,身為醫療人員,希望大家能多開口問問病人的原因,協助找出便祕的因素,而非長期依賴浣腸。

一、水性浣腸與油性浣腸的差別
市面上的浣腸分2種,一種是普通浣腸(生理食鹽水),而另一種是甘油浣腸,通常來說,有甘油成分的比較貴。普通浣腸的成分就是生理食鹽水而已,說穿了也只是利用水來刺激排便,但沒有軟便的效果。

而添加甘油的浣腸能增加潤滑度,排便時比較不會痛。但不管是水性還油性的浣腸,都只對在大腸末端靠近肛門的糞便有幫助,對於較深入處的糞便則沒有作用。


二、長期依賴浣腸的壞處
長期使用甘油球,容易破壞腸道本身的蠕動功能,使用過於頻繁太過依賴的話,神經黏膜也會受到影響。如果長期依賴浣腸,很可能劑量要越用越多才能刺激便意,甚至效果越來越差,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身體忘記如何出力來排便,尤其是腹部肌肉的用力及骨盆腔底層肌肉的放鬆。更嚴重的是,若使用不當,有可能造成痔瘡及出血現象。


▲浣腸對於較深入處的糞便則沒有作用。(圖/東森新聞)

三、正確改善便祕

首先必須解釋,正常排便狀況為「一天排便三次至三天排便一次」,並非「每天都要有排便」。大略來說,造成便祕的因素分為以下幾點:

1.纖維質攝取不足
足夠的纖維可使糞便成條狀,減少腸內壓,增加大腸蠕動。由於現代飲食的精緻化或是吃得少或是牙齒功能差,使得纖維食物不足,糞便量減少。

2.水分補充不夠
足夠的水分可使糞便柔軟有彈性,減低糞便的硬度以利排便。人體必須從腸道吸收適量的水分,供給新陳代謝所需,一旦水喝的少,自然腸道內殘留的水分就少,糞便也就變得乾燥堅硬。

3.脂肪攝取不足
適量的脂肪可使糞便表面光滑,以利糞便在腸道的輸送及排出。如長期喝低脂牛奶或肉類油脂攝取不足,易造成便秘。

4.排便動力缺乏
如老年人、多次妊娠女性、過胖者,因腹肌衰弱而引起。

5.情緒因素
緊張、壓力或憂愁、思慮過度的人,將影響傳導排便的神經,使交感神經興奮而降低腸道的蠕動,並且使胃腸功能低下,造成便秘。此類族群,建議藉由運動放鬆情緒,或學習太極/瑜珈等運動。

6.缺乏足夠運動
長期久坐,活動量小或長期臥病的人,因腸蠕動不足,容易便秘。現代人多因工作勞累而缺乏運動,導致腸道蠕動下降。建議每週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

7.疾病因素
例如自律神經失調、帕金森氏症、結腸癌、內分泌失調等。

8.正常排便習慣
當有便意時,即該上廁所,盡量避免延誤了上廁所的時機,而造成大便過度縮水變硬,而便祕。

9.藥物作用
服用抗組織胺及去除充血劑,易使大便乾燥,而某些會促使腸蠕動減緩的藥物,如鎮定劑、止痛劑、安非他命、減肥藥、抗憂鬱藥、含可待因的咳嗽藥、鈣片、鐵劑,也易引發便秘。

許多人會到藥局購買「益生菌」解決便祕的問題,在此呼籲大家,找出便祕的因素,才是王道,而非亂槍打鳥。益生菌的確,在腸道能分泌乳酸與醋酸,同時會刺激腸道分泌液體,潤滑腸道,幫助解決排便問題,但若缺少正常的纖維攝取、水分的補充、適度的運動,單靠益生菌要解決便祕,成效不明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