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顯示,全台有一半以上縣市的兒童半夜發燒找不到急診。(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醫院的兒科急診,可說是戰場的最前線、也是醫護人員承受壓力最大之處。除了面臨焦急家屬的片段描述、兒童的哭鬧反抗外,根據完全無法表達的病童當下的身體動作的細微表現,在短暫時間內就得做出初步診斷,近期也因為醫病關係緊繃,造成兒科急診醫師紛紛出走。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調查,全台兒科急診資源艱困地區從4年前的27%增加至61%,顯示超過一半的縣市缺乏兒科急診資源。
在醫病關係日趨緊繃的氛圍下,醫療糾紛層出不窮,也讓許多兒科急診醫師心中掙扎,究竟要繼續堅持初衷奮鬥或是找個輕鬆一點的工作?今年9月苗栗一名阿公帶著高燒孫子至醫院掛急診,等候18分鐘竟拿起鐵椅砸向護理站,並飆罵「你們動作就不能快一點嗎?」;8月時也有藝人上談話性綜藝節目聊育兒經,透露帶高燒的寶寶到醫院急診,實習醫生紮了3針才找到血管,氣得她在節目中脫口而出:「我很想踹那個醫生!」
台灣兒科醫學會8日舉辦「消失中的兒科急診-金孫發高燒,找嘸兒科醫生,嘜安怎? 」論壇並公布調查結果,發現國內24小時兒科急診在2間醫院以下的兒科急診資源艱困地區,已從4年前全台22個縣市中的6個縣市,增加至現在18個縣市中即有11個縣市,已超過一半的縣市面臨兒科急診資源艱困的問題。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近3年來醫學中心小兒急診專業醫師流失,從763人降至552人,反觀基層院所兒科醫師人數則增加350人(院所數未增加)。顯示目前兒科急診醫師趨勢,從資深專業醫師轉為年輕急診醫師,進而可能產生風險高及民怨高問題。
經調查,兒科急診每年看診人數為597,500人,每年約有45,500名以上兒童至急診就醫時無兒科醫師直接服務。且調查醫院中僅有20%醫院採三班制,另80%醫院醫師需連續上班12小時;另外,區域醫院有71%的醫師須同時負責其他醫療工作,多項調查數據顯示急症兒童權益受損。
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目前兒童急診面臨服務醫院醫師人數不足、分布不均及留不住有經驗的資深醫師,其原因為,院內服務的小兒科醫師人數持續下降;給付太低導制醫院因虧損,不願經營兒童急診;醫師因收入低、壓力大、風險高、上班時間不規律及從事意願降低而不能持續堅守;兒童急診醫師必須兼顧業間假日院內其他醫務,環境不利於兒童急診醫師研究發展,以致晉升受阻等困境。
台灣兒科醫學會與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呼籲政府應重視兒科急診醫師流失問題,健保署應給予合理給付,將兒童急診醫師人力及能立納入評鑑項目,提升兒童急診服務的量、質與平均分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