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殺手猝死橫行,去顫器讓你日日體驗「心動的感覺」。(圖/食藥署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無聲殺手」猝死全球發生率逐年升高,還有知名音樂人、科技新貴在從事一般休閒活動時突然過世。所謂「猝死」的定義,是從出現症狀到死亡,僅有短短1小時,且90%是心臟疾患所致,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尤為大宗,光在2013年,就有1萬多起猝死案例,為了預防猝死發生,食藥屬建議高風險患者植入式去顫器(ICD),除了能有效控制心律外,也能預防猝死發生,日日體驗「心動」的感覺。
食藥署和台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暨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廖朝崧強調,治療猝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儘快對心臟進行除顫,以回復心臟的跳動並將血液輸送至全身。一般急救用醫療器材除了大家熟知的自動體外去顫器(AED),致命性心律不整或無法由藥物控制心律問題的高風險患者亦可經由醫師的診斷與評估後裝置植入式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
植入式去顫器大小如同火柴盒,植入於皮下,通常是位於鎖骨下方的位置,此外尚須搭配與去顫器連結之導線系統(lead system)才能共同發揮作用。去顫器內含有電池及微電腦裝置,負責調控心跳節律並記錄心律資料;而導線系統能接收傳遞訊號,測知心跳情形。去顫器一旦植入完成,便可時時刻刻主動偵測;發生心室纖維顫動時,導線會將所偵測到的訊號傳遞至去顫器,去顫器輸出電流並由導線傳送到心臟以進行除顫,挽救生命。去顫器亦可於心跳過慢、過快或休止時,調整、修正心跳節律,使心跳恢復正常,進而控制可能致命的心律不整,預防猝死。
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去顫器實際應用情形,廖醫師特別說明,植入式去顫器進行治療時,患者的感受會依電流大小及患者的身體反應而定,輕則沒感覺,重則如同胸口被重擊了一下,胸口和上臂的肌肉會不自主收縮,像受到驚嚇一般;若此時恰好觸碰到他人,對方只會感到輕微的電擊,但不會造成他人的傷害,而患者因電擊所造成的不適一般只會維持短暫的時間。
廖醫師亦提醒國人,術後應妥善保存「植入式去顫器識別卡」並詳閱說明書,患側手臂術後一週內勿舉高超過肩膀,一個月內避免手部劇烈運動或提重物超過4-5公斤,並聽從醫師指示定期回診以確保去顫器運作正常。使用一般家用電器如微波爐、收音機、遙控器等,並不會影響除顫器功能,但須注意手機應與去顫器保持距離15~30公分;並遠離會產生強力磁場的物件如立體音響喇叭、除草機、電鑽等30公分以上,另提醒患者在接受任何醫療診治前都應主動告知醫師,經評估後再進行。而通過機場安檢系統前,請務必告知安檢人員已植入心臟去顫裝置,並出示「識別卡」,再以正常的步伐通過安檢門,若感到暈眩或心跳加速,請速遠離安檢系統。
植入式去顫器提供患者長期的保護力,時時刻刻寸步不離,或許有些不便但卻是甜蜜的負荷。最後食藥署提醒您,如有相關的問題都應該適時地請教醫師,並善用「認證照看說明」六字訣,確認所裝置的去顫器已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對於產品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可至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