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情緒造成兒童傷害,臨床心理師蔡明娟說明家長自我照顧三情境策略。(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造成兒虐的情況相當複雜,有時家長情緒的一時失控,卻可能讓兒童受到永久性嚴重傷害。心理師指出,通常是寶寶哭鬧導致父母煩躁,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而出現不當對待。建議家長可以透過5步驟應對,把孩子先放置在安全處,透過空間轉換、動一動,甚至可以適度按摩放鬆等,讓自己冷靜下來調適心情重開機。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統計近5年(109至113年)國內通報134件重大兒虐死傷案件,其中有63件屬於受虐性腦傷,佔比接近5成,逾9成發生在2歲以下。遭遇受虐性腦傷的孩子,有25%經治療仍不治死亡,75%則為不可逆的永久傷害,包含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癲癇發作、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
開業臨床心理師蔡明娟表示,雖然家長可能成為加害人,但就心理層面來說,他們也是需要協助、沒有辦法的人,可能是因為許多無奈、不知情等現實、問題導致事件發生。
蔡明娟建議,新手爸媽應該要有4個面向的「預備」和新常態共處,包含知能、心理、共親職、資源等預備。以認知準備來說,應要具備兒童照顧發展知能,接納且認知寶寶會有哭鬧情緒是正常,分辨哭鬧狀況,且學習相關照顧技巧。
如果面對寶寶哭鬧不止的照顧情境,蔡明娟建議可依照育兒應對5步驟,分別是1.停-按下暫停、2.走-走動步伐、3.吸-放慢呼吸、4.動-身體活動、5.轉-轉換思緒,提醒家長即時冷靜下來調適自己的心情,才能為兒少帶來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
▲面對寶寶哭鬧不止的照顧情境,蔡明娟臨床心理師提出育兒應對五步驟。(圖/翻攝自衛福部簡報)
蔡明娟表示,「停」的部分,當家長覺得現在真的無法好好照顧這個孩子,就不要硬是面對,想著要怎麼辦反而更會慌亂,應該暫停下來,就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方例如嬰兒床等處,先讓自己不安、慌亂情緒暫停。至於「走」,因為孩子的哭鬧是造成家長不舒服情緒問題,也建議離開孩子所在的現場,透過空間轉換爭取自己重整情緒時間。
蔡明娟分析,離開看不到孩子情緒比較容易緩和,接著可以做「深呼吸」,即便不會深呼吸也可以放慢呼吸,情緒各方面就會穩定,不會那麼焦躁,出現錯誤決策。
接著可以「嘗試動一動」,蔡明娟說,這有助於大腦活絡,當人壓力很大時,大腦會集中在情緒腦,容易失控慌亂,運動後血流運轉,比較有助於思考,情緒重新調節。如果動不了,可以用按摩工具或者坐按摩椅等,適度放鬆緊張肌肉,也有助於調節情緒。
最後一步驟「轉」,可以閉上眼睛冥想,想舒服輕鬆畫面,讓大腦平靜,甚至可以小睡一下,不用擔心睡過頭孩子怎麼辦,這時候的情緒即便睡著也不會睡太熟,但是可以調整自己,重新重開機。
▲衛生福利部自110年起將每年4月訂為兒少保護宣導月,今年特別舉辦「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蔡明娟補充,新手爸媽的預備也包含心理層面,應該理解有孩子之後,生活失序是正常的,很多爸媽帶孩子會有完美、焦慮心情,應該把這個放下,比較心態也要放下。另外,共親職預備方面,要把工作、休息、育兒時間重新分配,夫妻共同照顧。資源預備上則建議連結親屬資源或者使用社會上的資源。
衛生福利部建議時刻關照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面對育兒議題,也可主動尋求資源,實體諮詢方面,可到在地「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家庭教育中心」、「親子館」,尋求育兒指導、教養諮詢、喘息服務、社區支持、經濟補助等支持服務。
衛福部也有提供線上資源:衛福瞳鈴眼正向教養影片1-10篇、親子教育教材、育兒親職資訊網、用愛教出快樂的孩子-0-6歲正向教養手冊、教育部家庭教育資源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