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民眾可日常自我觸摸乳房,檢查是否有硬塊。(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27歲的林小姐日前因左側乳房疼痛就醫,沒想到意外在沒痛感的右側乳房被檢查出有2顆約1公分左右的小腫瘤,經切片檢查確定是惡性腫瘤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腋下淋巴結,診斷為乳癌第二期。醫師提醒,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家族遺傳、雌激素暴露、生活習慣及環境等,而有一部分的乳癌與「基因突變」有關,罹癌機率大幅提高。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陳昱天指出,考量該個案腫瘤已經轉移,首先安排半年的化學治療以及賀爾蒙治療,以此阻斷雌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避免癌細胞增生擴散,最後再施行微創內視鏡全乳房切除手術,最後予以重建,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定期回診追蹤中。
乳癌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發生原因,但有些風險因素會增加罹癌機率,如家族遺傳、雌激素暴露、生活習慣及環境等。陳昱天進一步提到,有一部分的乳癌與基因突變有關,會使罹癌機率大幅提高至50~80%,而雌激素暴露部分與早經、晚停經所導致的雌激素濃度上升相關,暴露時間越長,罹癌風險也相對增加。
此外,肥胖、飲酒、吸菸及缺乏運動者,也都被證實與乳癌風險相關。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乳癌患者罹癌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16.6%,而這除了與上述生活習慣相關外,環境中存在的化學物質以及現代生活的壓力增加都會影響免疫系統和激素水平,從而使罹癌的平均年齡下降。
乳癌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有可能快速進展並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如骨骼、肝臟、肺部及腦部,這將大大增加治療的難度,並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以及手術是乳癌的五大治療方式,其中手術是根治乳癌不可或缺的一環,醫師會按患者罹癌年齡、分類、期別擬定妥適治療方案。
及早診斷、及時處置,對提高存活率至關重要。陳昱天提醒,政府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建議符合資格的民眾應定期檢查,而日常自我檢查也不可忽略,若有疼痛表現或出現腫塊,應盡快就診,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