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性暴力女性更常求助! 同志受害「高於異性戀」原因曝

▲▼家暴。(圖/CFP)

▲數位性暴力的受害者以非異性戀族群為多。(圖/CFP)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近來社會關注的影像性暴力終生盛行率為10.4%,性影像處理中心中,以被害者為女性的比例69.9%最高。對於女性的對外求助比例高,專家認為,這部分是受到社會環境因素影響,有些男性雖然受害深,但某部分可能會認為「還好」,也就是面對這類事情,性別的反應差異仍有些不同;而調查顯示,數位性暴力非異性戀族群的受害情況高於異性戀。

衛福部今公布我國首次「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近來社會關注的影像性暴力終生盛行率為10.4%,其中,未經同意或遭脅迫被取得影像為最多,年齡部分30至39歲遭受影像性暴力的終生盛行率最高。以被害人年齡,30至39歲遭受影像性暴力的終生盛行率為最高,占18.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性影像處理中心自去年(112)8月15日至今(113)年5月31日止,共受理1150件申訴案件、754名被害人;被害人以女性69.9%最多,男性為30.1%;並以18至24歲42.6%為最多,其次為25至34歲為25.3%、13至17歲為20%;性影像散布者以網友62%最多,其次為伴侶16%。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王珮玲。(圖/記者張乃文攝)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王珮玲。(圖/記者張乃文攝)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王珮玲提到,在對外求助的部分,無論是實體或網路,其實都以女性比例較高,原因可能是包括有些情況下,男性會認為「沒這麼嚴重」、「還好吧」。她說,而這個社會對於女性的身體物化或被轉傳、被欣賞的狀況相對較嚴重,傷害和烙印也相對深。

王珮玲說,這種狀態下,因為受害情況較嚴重,要阻止這類事情發生就只能出來求助。她提到,在此次調查的深入訪談也了解到,其實男性被害者同樣有受害深的情形,但有一部分的人會認為「這也還好」,顯現在受到影像性暴力的傷害中,性別反應仍會有些差異,這次的調查雖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可了解,但透過質化的深度訪談發現了其中些許的差異性。

雖說台灣已開放同婚,但在數位性別暴力中,非異性戀族群的受害者相較於異性戀的比例其實較高。王珮玲提到,這個社會並不盡然每個人都支持或友善的對待LGBTQ族群,因此在情感交往或尋求同伴支持上,會更為依賴數位網路、科技所建構的虛擬社群。

另一部分,王珮玲指出,包括騷擾或性別羞辱、攻擊等情況,LGBTQ族群在網路也更容易受到不友善對待,此次調查發現,在11種類型中,LGBTQ的受害比例基本上都是高於異性戀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