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歐美2至7倍」!北醫調查:與食品包裝有關

熱食,塑膠袋裝熱食。(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含量高於許多先進國家2至7倍。(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台灣先前食安事件連環爆,引起國人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除了食物原料外,在食材各層面、處置過程都可能有環境荷爾蒙的危機。台北醫學大學調查發現,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含量高於許多先進國家2至7倍,但各國暴露種類不同,台灣以食品包裝為主,提醒民眾,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可能會暴露在環境荷爾蒙中。

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與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中心在「世界食品安全日(6/7)」前夕舉辦食品安全記者會,盼喚起民眾關注生活周遭的潛在食安危害。北醫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廖凱威指出,北醫食安系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一項研究,蒐集2013年至2016年間,全台蒐集2千位民眾尿液中的磷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暴露濃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廖凱威表示,後續也和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先進國家比較,發現台灣在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後,過了2年,台灣國人暴露塑化劑程度仍高於美加德。他指出,在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部分,代謝濃度仍高於先進國家約2至7倍。

▲▼國人塑化劑的暴露來源與塑膠使用較有相關。(圖/記者張乃文攝)

▲研究顯示,國人塑化劑的暴露來源與塑膠使用較有相關。(圖/記者張乃文攝)

廖凱威提到,研究發現,在18歲以下孩童暴露情況高於成人,而當時台灣爆發的塑化劑事件是與食品有關,但過了2年,調查仍發現國人體內有較高濃度的塑化劑,懷疑除了吃的、使用習慣是否也會產生影響。

廖凱威指出,根據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發現,在國人體內,塑化劑DEHP和DBP因較其他國家來得高,共同點是「食品包裝」,推測可能暴露來源為「食品包裝」。他說,後續有其他研究針對婦女調查,有使用塑膠保鮮盒或保鮮膜者,體內暴露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高於未使用者。

廖凱威總結,國人塑化劑的暴露來源與塑膠使用較有相關。他建議,塑膠不是不能用,而是應正確使用,留意盛裝食物的溫度、容器的完整度,以免暴露環境荷爾蒙。

北醫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蕭伊倫說,環境中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包括重金屬、農藥或塑化劑等,而日常生活中,常會接觸到的塑膠,部分物質就具有內分泌干擾特性。

蕭伊倫舉例,有幾項民眾不經意會做,但實際上是NG行為、可能會暴露內分泌物質,像是使用到磨損不沾鍋、加熱食覆蓋保鮮膜、用美耐皿盛裝熱食、一次性塑膠餐具、淋膜紙餐盒及塑膠袋盛裝熱食。

北醫營養學院院長謝榮鴻指出,WHO統計,全球每年有10分之1的人口因為食品汙染物質而罹病、超過200種的疾病是因為食物汙染引起;而40%的食源性疾病是發生在5歲以下孩童,顯見食安問題的重要性,過去我們常想到的是感染性微生物或毒物、農藥殘留,事實上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危害也隱含其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