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女難懷孕!罕見「雙子宮頸、雙陰道」 台大手術順利迎兩胎

▲▼臺大醫院微創子宮鏡手術矯正完全性子宮中膈。(圖/記者張乃文攝)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一名33歲女性患者先前因備孕期間不順利,檢查發現是罕見「完全性子宮中膈」。臺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暨不孕症團隊說明,在習慣性流產及早產女性族群中,有高達25%女性患有先天性子宮畸形,其中又以子宮中膈的占比最高,完全性子宮中膈更為罕見,對流產影響相當大,而以微創子宮鏡手術方式完成切除,患者後續也順利懷孕。

一名現年33歲的女性已懷孕第二胎,但在此之前因備孕不順,吃了近一年的中藥,甚至諮詢生殖中心門診,後續發現子宮異常,轉至臺大醫院檢查。發現患者是罕見「先天性子宮畸形」的「完全性子宮中膈」,經過臺大醫院團隊手術治療,順利懷孕生產,如今也已懷上第二胎為雙胞胎。婦產部醫師楊博凱表示,完全性子宮中膈的比例相當罕見。

楊博凱說明,完全性子宮中膈是擁有兩套完全獨立、並行的通道,從陰道貫穿至子宮腔,也就是有兩個子宮頸、還有陰道中膈及子宮中膈,但為了避免患者未來懷孕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而保留雙子宮頸的前提下,打通兩個子宮通道進行切除子宮中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婦產部主任楊政憲說,這類型陰道中膈、雙陰道的情況,在歷經性行為時一定會是從某一邊進行,長期會導致另一邊比較大,因此除非排卵在另一邊,否則不太可能有懷孕機會。針對受孕機率,楊博凱提到,應該是會不容易受孕的,很多有經驗醫師都看到,很多患者是出現懷孕的併發症後才知道,但並不曉得患者前面努力多久,「應該是有但證據不足」。

楊博凱說,過去的手術可能會因為引導方向不明確,導致手術失敗,而臺大醫院婦產部發現微創手術可降低困難度並增加成功率,利用子宮頸和子宮中膈的彈性差異,跳脫過去以引導的方式完成。他表示,相較於傳統的方式,創新的微創手術可成功約9成以上,依據國外文獻來看,若有辦法將子宮腔矯正完成,後面產科問題也會降低非常多。

不過,楊博凱指出,完全性子宮中膈很多時候是沒有症狀的,少數人會在10多歲發現,但會傾向在有備孕需求時再進行手術,原因是沒有懷孕需要其實不太影響,加上希望患者可在身體構造發展更成熟再執行手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