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孩童體型過重問題要及早正視。(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13歲的林小弟因胸部將近A罩杯,怕被同學嘲笑,常找各式理由不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而求診,檢查發現林小弟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所幸經過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醫師指出,現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高,近8成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會繼續胖,且成年後有較高死亡風險。
根據統計,全球超過19億人超重,其中包括3.4億的兒童和青少年,且全球每年治療肥胖相關疾病的費用高達4兆美元;在台灣,根據國健署資料,國中生的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代表幾乎每3個青少年,就有1個的體重超標。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捷忠指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影響自信心以及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肥胖盛行率如此高,卻很少看到家長帶孩子來求診。
林捷忠直言,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長大後,就會自然抽高,但其實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會繼續肥胖,更有研究指出,這類患者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一份來自全球10個國家,包括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陳偉德講座教授受邀參與,名為ACTION Teens少年行動的調查研究,目的為了解及探索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之間對肥胖症的認知,其中台灣的資料顯示,受訪三方在減重上呈現「2不1無法」的情形。
第1不是「減重動機大不同」,肥胖青少年減重的前三名動機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為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而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以及想要體型更健美(25%)。相比之下,醫護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以及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減重的動機。
第2不是「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問卷顯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對於減重資訊的獲取管道前三名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醫師名列第四(26%);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也是類似的狀況,社群媒體(28%)、搜尋引擎(27%)、書報雜誌以及醫師(19%)為三大資訊來源。
而「無法」則是落實不了少吃多動,肥胖青少年在問卷中表示,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以及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同樣認為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
林捷忠提醒,可以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要積極處理,當孩子的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為肥胖,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