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周邊人!醫示警思覺失調症「4大警訊」:負性症狀難察覺

現代人因壓力無法紓解,易引發憂鬱症。(圖/達志/示意圖)

▲精神科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負性症狀難察覺。(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思覺失調症會影響腦部從四周接收訊息、表達訊息的模式,精神科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有4大症狀,可視為確診前的警訊,分別為正性症狀、負性症狀、認知症狀與情感症狀,其中負性症狀不容易被察覺,需要身邊親友多留意。

思覺失調症是因基因遺傳、腦部病變、心理和環境因素等造成的疾病,首次發病年齡大多在15~20歲,全球盛行率為10%。但根據精神醫學會統計,台灣只有14萬名病友,盛行率為0.6,代表有許多黑數未被發現,而患者平均延誤就診也將近1年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部主治醫師陳泰宇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正性症狀為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躁動不安、思緒紊亂等;負性症狀則為情感淡漠、動機缺乏、社交退縮。認知症狀有注意力低落、記憶力變差、執行力低、判斷力差;情感症狀則有莫名焦慮、緊張、恐懼、情緒穩定度差。

▲▼關心周邊人!醫示警思覺失調症「4大警訊」:負性症狀難察覺。(圖/記者嚴云岑翻攝)

▲思覺失調症「4大警訊」。(圖/記者嚴云岑翻攝)

陳泰宇提到,思覺失調症的先兆症狀多在發病的數月甚至數年前出現,患者會開始出現工作和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專注力變差,以及失眠、多疑等情形,但大多數病患沒有病識感,不會自行至精神科就醫和接受治療,要規律服用口服藥物也有困難,因此需要長效針劑的協助。

「如果在進入疾病活躍期前及早介入治療,就能減少正負性症狀交錯出現,導致神經元持續受損。」陳泰宇表示,目前研究顯示,病患從第一次生病到使用長效針劑,至少需要經過20年。

現在政府已編列2年27億專款預算,鼓勵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去年專款使用率也突破5成,有望減少病識感和服藥順從性差的個案再發、住院機率,也能達到並有好、照顧者好、醫師好的三好局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