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疫情周報,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鄭雅芬科長。(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國內每年有超過1千人遭毒蛇咬傷,而今天起就是清明連假,民眾到山區、郊外掃墓或者出遊的機會增加,疾病管制署特別示警,4月開始是民眾被蛇咬的旺季,台灣有常見六大毒蛇,其中咬傷人占比最多的是龜殼花與赤尾鮐,提醒民眾,一旦被蛇咬傷都應該當成是毒蛇咬傷儘速就醫,現在大家都有智慧型手機在身邊,建議要趕快拍下蛇的特徵,以便就醫時使用相對應的蛇毒血清來中和治療。
▲疾管署疫情周報,由左到右疫情中心郭宏偉主任、羅一鈞發言人、趙珮娟防疫醫師、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鄭雅芬科長。(圖/疾管署提供)
國內較常見六大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疾管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科長鄭雅芬指出,國內民眾被毒蛇咬傷的情況,以龜殼花、赤尾鮐各占30%最多,飯匙倩約20%,雨傘節雖然是台灣最毒的毒蛇但最膽小,咬傷占比約10%,其它如鎖鏈蛇、百步蛇咬傷則比較零星。
▲國內最常見咬傷人毒蛇分別是龜殼花、赤尾鮐,可用蛇毒血清治療。(圖/疾管署提供)
鄭雅芬說明,龜殼花有常見毒蛇特徵的三角形頭部,喜歡棲息木材堆、灌木叢,也會跑到人為建築物找食物,看到時不要緊張,保持冷靜打電話找主管機關,請他們派員來把蛇抓起來送收容中心,再放回原來棲息地。
至於赤尾鮐,可能棲息樹上、草叢堆、竹林之中,鄭雅芬提醒,當進入這些地點時,記得拿手上持有的登山杖或者雨傘,可以稍微打草驚蛇,告訴戶外活動蛇類避開。
▲雨傘節與飯匙倩。(圖/疾管署提供)
飯匙倩也就是所謂的眼鏡蛇,鄭雅芬說,牠是一種很容易緊張的蛇類,如果看到比牠大、可能侵害牠的生物靠近,就會舉挺起上半身,擴展頸部;牠也會到人為住宅找食物,看到時保持距離,一樣打電話請主管機關處理收容。
鄭雅芬指出,雨傘節和前述毒蛇不同之處在於牠的頭是橢圓形,且牙齒非常細小,如果不幸被咬到時,傷口就像兩個針孔很不明顯,且因為是神經性蛇毒,咬到很像螞蟻爬過癢癢,很容易忽略,以為被無毒蛇咬到而沒有就醫,還是提醒民眾只要被蛇咬到,就當被毒蛇咬到處理就醫。
▲▼比較有區域性的百步蛇(上)與鎖鏈蛇(下)。(圖/疾管署提供)
最後兩種蛇比較不常見且有地域性,鄭雅芬說明,首先是鎖鍊蛇,比較喜歡棲息東部、南部,河川砂石地或者田裡,當有威嚇靠近時會把身體盤成蚊香形狀並用力呼吸,吐出嘶撕聲來驅嚇敵人,如果不幸咬到,因為是兼具出血毒與神經毒,很容易造成腎臟問題,一定要儘速就醫,由醫師診治,避免後遺症。
最後是百步蛇,在東部、南部山區比較常見到,平常喜歡走在落葉底下,靜靜等待獵物經過,看到時就盡量避開,毒蛇很害怕人,盡量保持適當距離就可以確保安全。
疾管署防疫醫師趙珮娟提醒,民眾如不慎被蛇類咬傷,請牢記「五要五不」,五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五不:不割開傷口、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防範蛇類咬傷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被毒蛇咬傷的治療方式,以注射中和性的抗蛇毒血清為主。因自4月份起臺灣氣候逐漸溫暖且潮濕,蛇類活動力增加致使民眾遭蛇類咬傷的數量增多,籲請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前要多做保護措施。
疾管署是全國目前唯一生產供應抗蛇毒血清機構,鄭雅芬說明,2020至2022年每年平均使用2,809劑抗蛇毒血清,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約使用2,325劑、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約使用467劑、抗百步蛇毒血清約使用8劑,抗鎖鏈蛇毒血清約使用9劑,目前均供應無虞。
前述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醫療院所才可購買,請民眾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目前全國約有190多家醫療院所儲備抗蛇毒血清,相關資訊均公開於疾管署「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
▲蛇毒血清統計。(圖/疾管署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