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伯特在實驗過後,連聖誕老人的鬍子也害怕。(圖/翻攝自YouTube/Johncheezy)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無論是生理或心理實驗,都會涉及動物和人類。過去因道德觀念未普及、相關法律也制定不完全,因而締造許多著名卻違反道德倫理的實驗。小艾伯特的恐懼研究就是一例。
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臨床心理師吳家昀在「臨床心理師加加(吳家昀)」分享一項知名的心理學試驗。20世紀初期,心理學家Watson和Raynor想瞭解「人是否能透過人為習得恐懼?」於是找來將滿9個月大的嬰兒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並展示各種東西給小艾看,包括兔、猴、燃燒的報紙、各式面具等,而小艾並無任何懼怕表現。
等學者再次和小艾見面時,小艾剛滿11個月,這次學者在呈現一隻白鼠後,便立刻製造超巨大噪音,讓小艾嚇到暴哭。「白鼠 + 超巨噪音 → 小艾嚇爆」這套過程,在5個不同的日子共進行6~7次,導致小艾變成看到白鼠就直接嚇爆,甚至即使超巨大噪音沒出現也嚇爆。
學者就這樣,以「恐懼」為例,讓古典制約重現在人類嬰兒身上。隨著並未繼續白鼠 + 超巨噪音制約,小艾對白鼠的恐懼逐漸淡去;但若再次配對複習,小艾還是會看到白鼠就嚇到,甚至變成只要是毛毛的東西都害怕,包含狗、毛外套、棉絮團、聖誕老人鬍子。
Watson和Raynor認為此研究驗證恐懼可以學習。理論上沒什麼大錯,然而,隨著科學與道德的進展,後人也提出各種研究上的瑕疵:
1. 沒有對照組。
2. 沒有先評估小艾的發展狀況是否與實際年齡相符。(出生9個月大 ≠ 心智或身體年齡也9個月大)
3. 小艾可能本身有神經發展上的缺損。(他在醫院出生長大,3歲得了水腦症,6歲離世)
4. 倫理道德議題。(沒有事前提供小艾家長完整實驗內容、創造恐懼反應會造成心理傷害、學者並未在實驗結束後處理小艾對白鼠的害怕)
吳家昀認為,權益是慢慢演進而來的,歷史的血淚讓人們獲得許多經驗與知識,而法律不過是最低標準的道德,「此刻與未來我們都必須更尊重生命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