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紫斑症難確診?醫:身上莫名瘀青趕緊掛血腫科!

▲▼紫斑症,皮膚,瘀血,血小板,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吳懿峰。(圖/醫師提供)

▲一般人皮膚莫名出現點狀瘀斑、牙齦易出血,通常會先看皮膚科或牙科,但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懿峰提醒民眾,有可能是罹患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紫斑症)。

企劃特輯

皮膚莫名出現點狀瘀斑、鼻血流不止、牙齦易出血,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紫斑症)!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懿峰說,台灣民眾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認識有限,患者初見皮膚瘀血、牙齦流血,會先找皮膚科或牙科,增加診斷難度。因此,多數病人流連各科才能得到確切治療,建議民眾若出現疑似紫斑症狀,應及早找血液腫瘤科看診,才能盡早對症下藥,控制病情。

正常血小板數值應大於15萬/ul 過低恐出血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致病機轉是因免疫功能失調,導致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血小板,而讓血小板減少。正常血小板數值應在15萬/ul以上,當血小板較低時,典型的症狀為皮膚出現點狀或大片的瘀斑,或身體上任何部位的出血,如流鼻血、口腔、牙齒、黏膜出血,嚴重者甚至內臟出血或腦出血,可能危及性命。

吳懿峰醫師說,確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有一定難度,必須用排除法,可能要做多項檢查才能確認血小板低下原因;如果無法和骨髓疾病區分,還需要安排骨髓檢查。


疾病慢性發展以成人為多 疫苗接種後有症狀應留意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有急性、慢性之分。吳懿峰醫師說,急性主要發生在兒童、青少年,大部分不需治療就可緩解,但約有2至3成患者會進展到慢性;而成人發展成慢性的機率比兒童高很多。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在小於5歲和75至85歲男性發病率最高,成人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的上升。

他進一步補充,根據研究,接種新冠疫苗後也可能出現罕見的紫斑症狀。最近門診中遇到一名50餘歲、無慢性病史男性,接種新冠疫苗過一週,身上開始出現大量瘀斑,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數量低,經過一連串檢查確診。不管是國外或國內資料,打完新冠疫苗後可能出現相當罕見的紫斑,因此民眾若打完疫苗身體出現瘀斑、出血等症狀,應把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納入考量。


藥物治療選擇多 規則服藥、定期回診與疾病和平共處

吳懿峰醫師說,目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第一線治療以類固醇藥物為主,但使用類固醇可能有血糖控制不穩、失眠、腸胃不適症狀,長期使用也會有體態改變等副作用,一般建議類固醇最好不要使用超過6個禮拜。如果類固醇治療效果不佳,或是得使用較長時間或較大劑量時,就得考慮其他的治療,例如刺激血小板生成的藥物、脾臟切除、免疫標靶治療或是其他的免疫抑制藥物,都需要和血液科醫師好好討論。

臨床觀察有些病友因為用類固醇外觀改變,自行停藥,也導致病況控制不佳,換用刺激血小板生成藥物後,治療穩定、病況也改善很多。唯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生活改變都可能造成血小板數目變動,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是慢性病,病友生活要避免碰撞、受傷,要長期跟醫師好好配合、規則服藥,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209204857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